寫實性風格紀錄片拍攝的前期調研任務
這類影片往往涉及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的相關事項和人物的調查、核實與發現,所面對的往往是不太確定的對象,因此追蹤和記錄成為這類影片的主要方法,因此這類影片的前期調研往往只有粗線條的方向和設想,而沒有詳細的提綱和方案,更重視的是利用現代視聽技術設備的優越條件進行現場的拍攝采訪,以此作為最鮮活、生動而確切的第一手資料,為以后的更深入細致的調查采訪打下基礎。
比如徐童的《算命》,記錄算命先生厲百程的游民生涯,其表現非常生動而真切,其實當時并沒有特意選擇要拍這樣一個人物,而是在拍攝其作品《麥收》的時候,偶然走進了厲百程所在小鎮,碰到了這個人,接觸之下覺得相互很談得來,于是他當場就拿出攝像機來拍,而厲百程也很放得開,于是該片制作的初步構想就形成了。后來忙完《麥收》的制作后,他專門去與厲百程生活了一段時間,專心開始了影片的制作。可見,這些寫實性的紀錄片大多都不是完全設想好再拍攝,而是有了一定的感覺后就立即展開實地調研,同時也開始進行構思并展開拍攝。當然,紀實性不是特別鮮明的作品往往不能主要依靠感覺,還是要盡可能掌握各種與拍攝對象有關的信息,以便順利展開工作。
一般來說,該類紀錄片的前期調研需要完成以下任務:
1.了解被拍攝對象的背景和現狀,如人物的生存環境、人物的個性和特長,事件的關鍵情節和性質,等等,以便為前期調研拍攝確定一個主導方向。
2.獲得相關機構或人物的采訪許可,并與被采訪對象接觸以相互熟悉,由此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以便接下來的現場拍攝能順利進行。
3.對需要拍攝的各方人和事,作出初步的分析和判斷,從而找出基本線索、重點人物、重點事件,以此為后面的現場拍攝確定一個基本線索。
4.對拍攝現場的各種狀況進行初步的觀察和記錄,以便為日后的現場拍攝預先設想各種應急預案,以此避免日后在各種突發事件和情境中措手不及。
5.搜集與本片人和事相關的各種背景資料及有關線索信息(類似題材的影片、相關人士言論、書籍、報紙雜志、互聯網中的相關資料等),以此作為前期調研者的資質素養,既可以較順利地獲得被采訪者的信任,也可以從相關的范本和經驗中獲得啟示而少走彎路,少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