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的新穎性是指那些人們不熟悉,又普遍感興趣的不平常的事情或事情的某一方面。具體怎么選題呢?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從陌生中體現新穎
選擇人們所不知道的或從來沒有注意的事情做題材,有很強的新鮮感。如王海濱的三部曲《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孫增田《最后的山神》《神鹿啊神鹿》等。
(2)從新的視角中體現新穎
紀錄片創作的題材雖然很豐富,但是類型還是有限的。因此,同類題材、相近人物的紀錄片如何找到不同的視角,給人以新的內涵、新的意味,成為紀錄片創作在題材開拓上很值得探究的問題。如《英和白》中張以慶導演通過一個主客觀視角,去觀察熊貓的生理需求、精神需求等,體現了一種人與動物的和諧共存,同時也揭示了人與動物孤獨的心理狀態。紀錄片《龍脊》主題是表現希望工程,選擇了偏僻小山村中幾個孩子的求學生活,擺脫了俗套的救助式的表現。
中央電視臺制作的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以中國人熟知的茶葉為創作選題,分別從茶的歷史、傳播、種類、制作等多角度完整呈現關于茶的故事,記錄與茶相關的人與事,講述了各個茶葉出產地神秘的制茶工藝、各國的茶道。其內容創意獨到,切入點獨特,雖是講茶,但又不限于茶,而是把觸角延伸到與茶葉相關的各國各地風貌風俗、各族民情、自然奇觀。它以茶為主干,把與茶相關的故事作為線索,展現了不同國度、不同地區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和人文風俗,紀錄片內容豐滿,提升了紀錄片的文化品位及藝術感染力。
如果要拍攝同類題材的紀錄片,需要找到一個新的視角,可以注入時代新的內容;深挖他人想挖但還沒有挖掘到的材料;尋找他人想用但還沒有用過的角度;可以換一種思考方式;也可以是采用不同的風格和形態。
2005作春晚,一群全部由聾啞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打動了億萬觀眾的心,當時很多媒體都對其中的演員進行了采訪報道。而我們創作的紀錄片要表現什么不一樣的內容呢?當時編導就想,在這個奇跡的背后一定會有一個創造奇跡的人。大家就順著這個思路接著往下找。后來發現在這些演員中,有一位來自甘肅的演員叫劉鑫,在對劉鑫的采訪中見到了他的指導老師費老師,是她讓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孩子們能走進音樂的殿堂。這也就是后來在片子中出現的主人公費書環老師。最終這部片子使記錄了這位特教老師和聾啞孩子之間深厚博大的愛。
通過這個選題我們就可以看到,當時大量的媒體都對準《千手觀音》中的演員,《千手觀音》已經不算是一個新的選題了。但是這個作品就從另外一個角度對這個主題進行了開掘。當大家都看到舞臺上光鮮亮麗的演員的時候,我們找到了一個新的角度——聾啞演員背后默默付出的指導老師:費書環老師。這部作品不僅表現出了這些孩子身殘志堅的奮斗精神,更凸顯了在特殊教育崗位上的老師所付出的艱辛和更多不易。
(3)從新聞及時性上體現新鮮
紀錄片中體現新聞的及時性,把生活中剛剛發生的事情報道出來,直接觸及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10集紀錄片《天地神舟》以“神舟十號”發射這一新聞事件為切入點,全景式展現了“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反映了近年來中國航天取得的成就和時代前進的步伐。紀錄片《緣起》是一部采用紀實手法跟蹤張藝謀電影《英雄》劇組,從北京到敦煌,從九寨溝到橫店,歷時4年拍攝的紀錄片。
《緣起》的片名出自導演甘露,影片字幕這樣解釋了片名的意義:“一部《英雄》的誕生,是來來往往的眾生聚合的緣分。”以《英雄》影片的人物和制作為中心,講述了從電影故事木身到場景、服裝、美術、道具、音樂以及主創人員等一系列充滿表現力的內容。美國《時代》周刊稱:“《緣起》可能會開始一種電影紀錄的新模式”,“一部難得的紀錄片”。導演甘露在總結時說:“如果說電影《英雄》成就了《緣起》作為一部紀錄片的精彩,那么這部紀錄片也給了《英雄》從主題到內容的一次拓展、一次延伸……”比較特別的是《緣起》中沒有任何解說詞和采訪,攝制組在共同生活中逐漸與整個劇組融為一體,令這部紀錄片看起來極為真切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