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理論界對電視紀錄片概念的探討,我國對紀錄片的定義,紀錄片是怎么定義的
關于紀錄片概念的論述,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人們嘗試用科學的方法對這一概念進行合理解釋。但是由于紀錄片創作觀念一直處在不斷發展中,所以至今人們不能為其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來。我國理論界在紀錄片的理論研究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涉及電視紀錄片的界定問題有過兩次大舉措,這些舉措,反映了我國理論界對電視紀錄片理論的高度重視。
20世紀90年代,我國理論工作者在第二次界定會上對電視紀錄片做了如下論述:
電視紀錄片繼承了電影紀錄片的基本創作原則和方法,但是它又憑借電視傳媒的優勢,運用電視的先進手段,無論在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方面,或是在形式、風格、技法的豐富多樣方面,都已遠遠超越了電影紀錄片,出現了不少新品種和新樣式。
電視紀錄片,是以攝像或攝影手段,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事件等進行比較系統完整的紀實報道,并給人以一定審美享受的電視作品。它要求直接從現實生活中取材,拍攝真人真事,不容許虛構、扮演,其基本報道手法是采訪、攝像或攝影,即在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用“等、搶、挑”或追隨采擷的攝錄方法,記錄真實環境、真實時間里發生的真人真事,在保證敘事報道整體真實的同時,要求細節真實。真實是紀錄片存在的基礎,也是它最可貴的價值所在。正是“物質現實復原”的真實,才使紀錄片有著它永恒的魅力。
在紀錄片創作中,應該強調的是紀錄片的藝術不在于虛構,而在于發現。即直接取材于現實生活或歷史資料,要求創作者在自己的經驗世界里,去發現最典型、最有意義、最有趣、最鮮明的事實、細節、場景,以盡可能生動和富有表現力的手段把它們再現于屏幕上,給觀眾以信息、知識、思想啟迪與審美享受。
紀錄片是發現的藝術,它要求創作者深入采訪,充分占有第一手資料,以便抓住事物的本質,發掘有價值的素材。從某種意義上說,紀錄片本身就是創作者觀察世界、認識客觀對象、探查某一事件來龍去脈這一過程的記錄。因此,可以說,紀錄片又是采訪的藝術。
在紀錄片的創作中,編輯工作起著重要作用。紀錄片的攝制往往是在非控制條件下尋找、追蹤、擷取的,后期的編輯過程是作品真正成型的階段。前期的取材,須經編輯的再度創作才能成為有生命的作品。因此,紀錄片又可以說是編輯的藝術。
紀錄片在完成咨詢、告知、愉悅、審美等傳播任務的策略、手法和創作風格上有充分的自由。在紀錄片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多種風格樣式:有以畫外音解說詞配合并壓倒畫面的“格里爾遜式”;有即興拍攝加上同期錄音而不加解說的“真實電影”;有以當事人、見證人、權威發言人的訪談配合畫面和解說、實況錄音的“采訪談話式”,等等。但其基本創作風格,從整體上說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記錄客體對象原生形態為主要特征的紀實風格作品,典型的例子如《望長城》《遠在北京的家》《廣東行》《十字街頭》《十五歲的初中生》《毛澤東》等;另一類是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同時,有更強造型表意追求和創作者主觀情感的作品,如《雕塑家劉煥章》《最后的山神》等。
作為紀實風格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的長鏡頭,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創作者的注意。但是應當指出,長鏡頭是相對而言的。它主要根據主題需要,以及長鏡頭本身所表現的內涵及其價值來確定。長鏡頭的特點之一,就是記錄生活流程中相對完整的片段、事件進展的軌跡和時空發展的相對連續。正因為如此,長鏡頭就需要經場面調度保持時空的連續性來充實和豐富。
如果一個長鏡頭缺少適當的場面調度和豐富的扎扎實實的內容,就會顯得單調、拖沓,就會失去長鏡頭的感染力。紀錄片的宗旨主要是通過敘述來闡明主題,一個鏡頭再長,也不可能記錄某一事件發展的全過程,長鏡頭也只有通過剪輯才有意義。紀錄片的創作風格本身并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采用何種風格,一方面取決于創作者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面取決于被記錄的客體對象適宜何種風格。不過,不管采用何種風格,作為紀錄片,它的紀實品格是永遠不能動搖的。
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理論界關于電視紀錄片所做的最全面的界定和闡述,代表了我國理論界對電視紀錄片的整體認識水平。
【本文發布在紀錄片部落(http://www.xitongle.com)-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紀錄片部落-紀錄片創作者、紀錄片愛好者聚集的部落。本站提供紀錄片創作,紀錄片拍攝,紀錄片策劃、腳本、紀錄片分析解讀、紀錄片影評的相關文章,提供國內外最新紀錄片下載,包括BBC紀錄片、NHK、探索頻道、CCTV紀錄片的下載;提供最新電影的影評、劇本創作、導演功課、燈光、剪輯等相關文章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