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對社會問題的揭示有時甚至遠遠的大于其它影片。紀錄片根據某種獨特視角對世界一些方面進行紀錄并再現,紀錄片同樣不是物質現實的還原。同樣的表達作者個人對所表現問題的看法,作者選擇了他表現的內容和方式,提供一種獨特的視點。在<<達爾文的噩夢>>中,值班室人員用報紙驅趕著蒼蠅,蒼蠅在窗口不斷的掙扎,突然將其拍死再漫不經心的擦掉。還有蒼蠅飛舞的魚骨頭,導演精確的表現試圖說服我們相信,并受到感染。
紀錄片的不少作品都是揭示事物的真相的,作者經過走訪調查對一事件有邏輯的披露,讓觀眾知道其被掩蓋的真相。60年代,有人以科學實驗的名義向維多利亞湖內引入了捕食者,將湖里許多物種吃光,導致含氧降低,物種滅絕。又由于捕食者的商業價值,捕魚業發跡。<<達>>便揭示了這樣背景下的當地人的生活狀態。和許多紀錄片相同的是片中的弱小和邊緣人群,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活,然而社會也無法給與幫助。
紀錄片有著揭示如何造成某種情況的功能
現場的采訪即真實的還原又能直接的表達人物當時的內心感受,<<達爾文的噩夢>>中人物的訴說:她想學習,想學電腦......類似這種感受有時是很難用畫面來表現的。紀錄片訪談是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有力的手段:訪談也有自身不利的一面,人們在攝影機前會不自覺的隱藏不利于自己的部分內容,難免夸張的成分和對事物不滿產生的片面的看法,需要各種輔助手段的證實和補充。紀錄片不能編造事實,因此它具有沖突較差的情節,表面的展示不能造成強烈的效果。紀錄片的真實存在相對性:紀實是影片追求的風格和效果,一種非表演的客觀紀錄。
通過現場聲,訪談,解說靠近事物的本質。
對于大量的運用圖像資料已經是紀錄片的主要手段之一。資料具有罕見的真實和極強的說服力,沒有掩飾也無法復制搬演,當時的情景決定的人物內心狀態是不可能再現的。<<華氏911>>中小學教室里有關布什的錄像成為影片中最抓人的部分,任何諷刺的電影手法都不一定能產生這樣的效果。邁克莫爾在此片中大量文件圖像資料的引用使得無法否認所說的事實。紀錄片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盡可能的還原真實,也是其審美特性之一。80年代起,對于圖像的運用越來越普遍。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這一創作方法提供了條件,各種各樣甚或私人拍攝的影像都可作為資料片來運用。
紀錄片的原理和照相一致
照相有著時空的局限,而影像紀實卻可以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中任意捕捉。紀錄片的影像特征無法達到文學那樣的深刻性,而其創作也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演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審美層次以及當時的拍攝環境,設備條件等等。真實性是紀錄片的一種風格和形式,這種形式應符合作者主觀表現的觀點。
介乎紀錄與故事化之間,是一種真實的再現。
中國導演賈樟柯隨著他關注群體和風格的確立,影片越來越接近紀錄片:<<24城記>>中通過描寫成發集團的三代廠花,體現了城市化進程中生活環境的改變對普通人帶來的影響。影片紀實的風格強調了人物的情感,幾組真實的采訪和搬演,那種自然的流露頗具感染力。作為藝術創作,干預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其程度上不同,紀錄片也是這樣。
紀錄片的拍攝要求往往比故事片的難度更高。
其拍攝有著不可預見的種種情況。要求對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事件未知的結果及時應變,細節的捕捉。紀錄片通常看似比較粗糙,鏡頭沒有嚴格的構圖,畫面不理想,光線不準確,還有后期復雜的聲音處理都造成影片成片的困難。紀錄片不要求詳細的拍攝腳本,太過詳盡往往會限制拍攝時的現場發揮。人們一致認為紀錄片是選擇的藝術,通過觀察發現,深入生活。有時采訪的大量內容都不會被使用。為實現客觀平時的效果,創作時都以紀實的攝影和聲音,平鋪直敘的結構,開放的結尾,拒絕營造懸念等故事化手法。偷拍(隱藏攝影機拍攝)是紀錄片最有力的最自然的狀態,在表現特定事件時有特殊的效果。紀錄片的構圖一般主體突出,畫面簡潔,形象鮮明。美的畫面有助于增強感染力,提高影片的藝術質量。采訪的景別以中近景為主,全景和遠景多用于環境的描寫。紀錄片重視現場聲音的同步,但不排斥必要音響的模擬和一些聲音資料。
“一個紀錄片制作者要有直接參與,過問世界上各種最根本問題的意識”(尤里斯,伊文思)現實主義的藝術主張揭示紀錄片的主要功能。<<達爾文的噩夢>>展示了非洲生活一個鮮明的例子,提出了這個讓人們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也體現了作者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如今紀錄片已不再是現實片斷有意義的組合,而是其組合與對現實創造性地處理。紀錄片也應該是藝術的,有創意的表達作者個人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