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紀錄片創作日益活躍的今天,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紀錄片導演呢?該如何用鏡頭語言講好故事?紀錄片創作者又該如何把握新媒體平臺,打造接地氣的作品?
紀錄片是一門特殊的影視藝術,杰出的紀錄片創作者會向觀眾展示出事物的多變、多樣與復雜,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摹寫和批判來啟發人們對于自身生活的觀照與反思。這意味著紀錄片創作者不僅要有深厚的藝術修養,還要有對生活敏銳深刻的觀察與細膩的人文關懷。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紀錄片創作也應在題材手法上求變創新,打造貼近市場、貼近大眾的作品。
導演的心中要有觀眾
導演無疑是整個紀錄片創作鏈條中的核心一環,導演個人的功力與修養極大地影響著影片的質量。除了要自如調度眾多要素、嫻熟運用敘事技巧以外,應當把觀眾放在心中,換位思考他們的精神與情感需求,用真正打動人的故事創作出有溫度、有啟發、有反響的作品,讓人們在敘事中重返生活的想象空間。
導演一定要問自己:“我的故事是講給誰聽的?!?/strong>
CNEX制作總監、視襲影視首席內容顧問張釗維在論壇中說,“把觀眾放心中,不完全是為了提升收視率或迎合市場,而是為了回歸紀錄片的本質,因為無論是紀錄片、電影抑或是戲劇,都源于人類對于聽故事的本能需求?!?/p>
紀錄片用真實影像來呈現故事,或讓人們獲得知識的愉悅與啟發,或得到心靈的開拓乃至心理負擔的解脫,紀錄片創作者要有對受眾的人文關懷。紀實節目Discovery大中華地區原創內容總監艾布拉姆·西澤說: “在設置紀錄片主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想,你要傳達的要義是什么?觀眾觀看時在思考什么?創作者要通過一個個言之有物的故事來啟發觀眾?!?/p>
除了在創作理念上以觀眾為本,好的紀錄片導演還需在敘事手法、影像語言上推敲摸索,使形式與內容相得益彰。
現如今,成為一個優秀的紀錄片導演其實并不難,關鍵是心是否用于全心全意做好紀錄片,如果被太多其他外界因素影響,那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紀錄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