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紀錄片遇上新媒體,會碰撞出何種火花?未來新媒體平臺將給紀錄片創作和發展注入怎樣的活力?紀錄片有了新媒體基因會否產生新的裂變和化學反應?未來,如何在新的產業格局中找到紀錄片的生存之道,是產業鏈各方均需直面的重要課題。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火遍大江南北。這部此前在央視9套首播紀錄片,當時并未引發較大反響。反而在號稱國內最大的年輕人潮流文化娛樂社區的B站(bilibili網站簡稱)受到網友追捧,進而引發連鎖效應。這讓業內人士感覺到新媒體對于紀錄片傳播的重要性。這部紀錄片如今已被譽為現象級作品。之后從社交和彈幕網站掀起熱潮,然后帶動傳統媒體熱播成為紀錄片傳播的又一全新方式。
最近兩年,騰訊視頻每年上架紀錄片有上萬小時,其中獨家達4000多小時。此前騰訊宣布,2018年投入紀錄片的資金將是2017年兩倍,而2017年其對紀錄片投入已是過往幾年總和。而作為國內最大綜合視頻服務平臺的愛奇藝,近年已與BBC、CNEX、Discovery、Netflix等全球知名紀錄片出品方建立起深入合作關系,打造出中國最大規模紀錄片內容片庫。同時率先推出的紀錄片VIP會員模式,也開啟紀錄片領域會員付費模式。
接地氣才能成為“爆款”
傳統紀錄片人加盟新媒體視頻網站意味著視頻網站正在力爭進入紀錄片制作上游。那么怎樣的紀實影片才能稱得上爆款甚至達到現象級?其實爆款相對容易復制,關鍵是內容能貼近市場。影響成為爆款最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內容,二是渠道。而對紀錄片來講,內容比渠道影響力更大,應盡量選擇受眾面廣的題材,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內容和內容背后的群體,因為很難通過平臺資源來推一個受眾面窄,但可能敘事是精品的紀錄片。
受眾與收益皆須關注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紀實影片已進入新媒體時代。如何在新的產業格局中找到紀錄片的生存之道,是產業鏈各方均需直面的重要課題。目前國內紀錄片創作者還缺乏利用生態媒介資源意識,如今新媒體平臺生態資源已成熟,不少創作者尚未做好準備。這些優質資源需要行業內優秀創作者一起開發、孵化,將資源真正落實到產業實處。紀錄片若要走進市場,一定要注意對題材及整個鏈條的考慮。目前多數紀錄片制作還停留在創作層面,沒有第一時間考慮項目能有多少受眾。制作者普遍不太愛提及項目收益和受眾,不太愛談錢的問題。
只有以內容為核心,作品和商業兩手抓,才能獲得正向收益
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速度是很快也很廣泛的,優秀的內容能快速吸引來一大批粉絲,但是這前提是要有好的平臺和渠道宣傳與輸送。因此,內容很重要,輔以商業化的模式,會在最快速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收益。
傳統媒體已經在向新媒體轉型,傳統紀錄片也應該考慮一下在這個新媒體大時代下的生存之道,改變不一定是破壞傳統,相反,卻很有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