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電影制作技術在文獻紀錄片創作中的應用
作者:那藍君
來源:
時間:2023-04-17 00:00
點擊:次
[文章前言]:文獻紀錄片指的是以體現國家意志與國家形象為主旨,具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紀錄片。在表述上,文獻紀錄片多采用文獻資料與口述歷史等相結合的方式。隨著電影制作技術的迅速發
文獻紀錄片指的是以體現國家意志與國家形象為主旨,具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紀錄片。在表述上,文獻紀錄片多采用文獻資料與口述歷史等相結合的方式。隨著電影制作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大眾對電視審美的需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文獻紀錄片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在制作技術方面不能滿足受眾群體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好奇心理。接下來,本文就現代電影制作技術在文獻紀錄片創作中的應用,具體展開分析。
1. 現代電影制作技術的發展脈絡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研制出電影機,電影機中包含了攝影鏡頭以及放映鏡頭,由于當時技術限制,早期的攝影機只可以以每秒12幀的速度拍攝,因此,當電影放映出來也只能以每秒12幀,也就是12幅畫面(圖片)的速度播放,看起來就像定格動畫一樣,人物動作也不流暢[[1]
蔡禾陽.現代電影制作方式在文獻紀錄片中的運用探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4."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1]。后來膠片電影發展到每秒24幀的播放速度。至于剪輯,其實就是一個非線性編輯過程,膠片剪輯包括了膠片的裁剪、排列以及組合。剪輯前先將拍攝的底片沖洗出一套樣片出來,剪輯師利用剪輯臺在大量樣片中挑選需要的鏡頭,然后用剪刀將膠片剪開,成為一條條獨立的素材片段,然后按照導演和剪輯師的創作意圖把這些鏡頭、素材片段重新用膠水、膠帶粘在一起,重新組合[[2]
劉亞臣.技術成就夢想現代電影制作工藝的深耕者-數字影像技師(DIT)[J].數碼影像時代,2017(2)."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2]。這是早期的膠片剪輯,方法很原始。現在即使是用膠片拍的電影,也可以使用膠轉磁技術將膠片圖像轉換為數字視頻信號,而數字視頻是可以導入現代的非線性編輯軟件進行剪輯的。而磁轉膠也可以將數字視頻信號轉換為膠片圖像。雖然膠片電影更有質感,但是因為其高昂的成本和相對原始的剪輯手段,所以現在的絕大多數絕大多數電影都選擇了數碼拍攝。數碼拍攝發展到如今,每個人都可以用手機來進行視頻拍攝以及剪輯。因此普通電影制作也比原先簡單的多,直接用攝影機拍攝,再將視頻導入電腦里剪輯[[3]
陳婕.傳統電影鏡頭與新媒體電影鏡頭的比較分析[J].傳媒論壇,2019,2(8):37,40."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3]。由于文獻紀錄片的固定屬性,要求創作者對畫面語言仔細斟酌,包含訪談、以及對過去場景的再現。對于當事人的采訪,主要是通過紀實手法,以固定鏡頭為主,專注與當事人的談話內容。電影制作表現手法大多使用紀實手法,將客觀事物以及歷史事件有機結合起來,增添畫面語言的表現力。
計算機數字技術的發展,還開拓出一個全新的藝術空間,我們可稱之為“數字空間”,在這個數字空間里,真人表演與動畫虛擬形象可以實現無縫銜接,從而使電影的表現形式得到了豐富。計算機數字技術不僅把動畫人物與真人表演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更重要的是它讓傳統的二維動畫具有三維立體感[[4]
申燕妃.基于班級制作微電影的中職德育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3):46-47."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4]。以《侏羅紀公園1》為例,這部制作于1993年的電影中已經出現了大量的3D技術,構造出一個真人與早已消失的物種可以充分互動的虛擬世界。據介紹,數百名電腦工程師運用了110臺高性能電腦,為這部電影建立了數千個立體模型,不僅使其場景極為逼真,更使虛擬形象擁有了豐富的表情和充滿質感的皮膚[[5]
馬楠楠,張書端.后電影視域下網絡大電影的文化特質及其意義[J].電影文學,2018(22):20-23."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5]。
2. 簡析現代電影制作技術
電影是一種技術化藝術,每次技術革命都會使電影的形式發生改變。從默片到有聲片,有小屏幕到寬屏幕,再到如今的數字化,技術手段的進步一次次為電影制作方式帶來變革。現代電影制作技術是一種基于影像后期數字化處理的成像技術,由不同圖像虛擬合成的銀幕最終影像,也就是如今常見的高清拍攝、數字特效、3D建模等[[6]
李江.數字影視特效設計制作與動畫合成方法研究[J].包裝世界,2018(4):69."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6]。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數字電影、央視紀錄頻道的開播,主要依靠文獻資料的傳統創作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心理期待,對歷史事件發生現場的參與感不夠強烈。文獻紀錄片可以在確保厚重主題的前提下,使用電影化的制作方式實現多元化的補充,增加了影片的歷史代入感。現代電影制作方式在文獻紀錄片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前期選題籌劃、中期拍攝、后期制作等方面[[7]
林嵩.當代中國動畫電影藝術的民族話語建構與創新發展[J].東南傳播,2018(12):54-56."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7]。在影片前期要把握主題的計劃性、重視影片分工工作;在中期拍攝中使用高清器械,不斷豐富鏡頭種類,在后期制作過程中使用三維虛擬與實拍相結合的制作手段。
2.1 前期選題籌劃
在選題方面要充分把握時代性,要在紀錄片中體現歷史的張力,讓受眾了解歷史的發展過程,把握好歷史與現實兩個方面的關系;除此之外,還要緊扣時代發展理念,將最具有現實意義的思想理念融入進去,為人們提供現實參照的樣本。
在前期籌劃上,應該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為紀錄片節目組制定科學的發展方案。傳統的電視拍攝,分工不夠明確,會影響影片后期的制作效果,不利于提升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現代電影制作方式,具有細致的職能劃分,主要有導演組、燈光組、攝像組、統籌組等部門組成,更加重視計劃性分工,運籌考慮拍攝內容、手法風格、表現手法、制作播出方式,精心安排各項運算工作[[8]
朱原,楊忠雄.人工智能驅動下互動電影的未來發展[J].中國科技產業,2018(9):73-75."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8]。策劃就是整合資源,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提升影片效果,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首先,使用計算機等多媒體軟件,可以將電影劇本轉化為具有聲音、構圖、背景特效變化的電子故事畫板,這是數字化電影制作的重要內容。其次,節目組應該對故事化的結構進行充分把握,將影片中的某個閃光點提煉出來,制造懸念,實現節目效果的最大化。這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模式,引入了故事片的結構,豐富文獻紀錄片內容的編排,在確保真實的基礎上實現故事化敘述[[9]
陳爍.VR技術對電影創作的影響及其發展方向[J].電影文學,2017(17)."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9]。最后,對重視特效的影片,視效總監會根據劇本及導演要求制作出不同場景的概念圖。通過導演之后,甚至直接開始三維場景的搭建。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很多戲都是在藍背或者綠背中拍攝,或者有cg生物亦或是cg資產等混雜。在現場,會有跟組的視線人員,他們在現場協助導演甚至指導導演如何布置跟蹤點,或者是如何合理利用藍背做遮擋。同時,視效公司在現場也會用專業設備進行現場光源的采集,也會做人物的三維掃描。這些都會在后續制作中大量節省時間,保證視效效果。
2.2 使用高清模式進行拍攝
高清格式的拍攝模式,主要是使用攝像機內部的數字化處理,使在高清設備在影響質量上達到接近膠片的畫面效果。與標清的拍攝模式相比,在構圖方式上與人眼的觀察模式更加接近,在細節紋理的處理方面更加突出,增加了影片整體的即視感。通過輔助設備拍攝的鏡頭,也就是攝影機在運動過程中拍攝的過程,也稱之為移動鏡頭[[10]
康延智.數字化電影藝術制作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5,1(2)."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10]。在電視紀錄片中,大多是用“搖、拉、推”等運動鏡頭拍攝的,但是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會借助軌道搖臂等外在手段,大方面調度鏡頭,如今在文獻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也逐漸應用到移動鏡頭,突破了固定鏡頭的單調性,增加了畫面的動態效果,提升了畫面的新鮮感。
2.3 實現“情景再現”
三維虛擬與實拍相結合的制作方式在文獻紀錄片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包括情景再現、場景復原等方面,這種創作手法主要是使用3D建模軟件,根據實拍鏡頭,實現意念上的再現,是主觀意識上的藝術化處理[[12]
王曉明,李娜.淺談數字中間片在影視創作的重要性[J].數碼設計(下),2018(9):101-102."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12]。這種創作手法在文獻紀錄片中被大量使用,主要優勢在于可以使用直觀的手段將文獻資料中無法顯示的部分展現出來。還有在文獻紀錄片《西安2020》中,在描寫大唐初年時,為追逐中華文化固守在長安城的橋段,在影片中使用了“歷史扮演”的經典創作手法,通過演員演繹當時的場景。這雖然帶有創作者主觀色彩的藝術化處理手段,借助現代電影的制作方式,使文獻紀錄片的傳統創作理念發生改變,在如今的文獻紀錄片中,要以歷史的真實性為重要前提,加深文獻紀錄片的訴求感與認同感[[13]
周雨農.淺析3D技術在電影制作中的應用[J].視聽,2017(11):63-64."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13]。
3. 現代電影制作技術在文獻紀錄片創作中的具體應用
我們說紀錄片以真實為生命,然而紀錄片作為一種影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難免會由創作者對真實進行的事件進行一些介入與干涉。所以說部紀錄片的制作,其流程是多元且并行的,有一些分支是能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去解決,這里無法將其全部覆蓋,但我們將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去尋找一個較為便捷并且快速的方法將其內在聯系進行拆解剖析,本文將以技術為支點來分析并闡述一些初學者經常遇到的問題,以此建立一個跨度較廣的討論模型,呈現出一些清晰明確的思路,把它變成一個思維工具去解決紀錄片制作上的相關問題[[14]
陳爍.VR技術對電影創作的影響及其發展方向[J].電影文學,2017(17):8-10."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2px; color: rgb(47, 139, 214); cursor: pointer; outline: none;">14]。
3.1 現代電影制作技術在記錄人文歷史文獻片中的應用
現代電影制作技術在不同類型的文獻記錄中使用的側重點不同,對于記錄人文歷史類的文獻紀錄片,可以使用情景再現、數字建模等制作技術,這是由題材類型決定的,人文歷史類的文獻資料因為時間跨度比較大,影像資料短缺,只能運用外力手段增強節目的代入感。以《京劇》為例(表1)。
3.2 現代電影制作技術在記錄重大歷史事件文獻片中的應用
對于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獻紀錄片,運用真實扮演、情景再現的制作技術,增加節目的視覺效果,這類文獻紀錄片故事性比較強,如果單純重復文獻資料,代入感不強,使用情景再現的制作技術,會增添節目的鮮活效果,在情景在線之間穿插文獻資料與訪談故事,會增加受眾群體的代入感。在紀錄片《臺北故宮》中,“情景再現”的制作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實拍的畫面比較少,減少了紀錄片的真實性。因此,在這種文獻記錄片中,可以使用“動畫地圖”“情景再現”等電影制作技術,與實拍的人物訪談有機結合起來,提升節目的可靠性與真實性。以表2《臺北故宮》為例。
表1 文獻紀錄片《京劇》分析 下載原表

表2《臺北故宮》 下載原表

綜上所述,文獻紀錄片可以在確保厚重主題的前提下,使用電影化的制作方式實現多元化的補充,提高影片制作效率,增加影片的歷史代入感。數字化信息技術可以使整個電影制作過程中的更加便捷、高效。現代電影制作方式在文獻紀錄片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前期主題、中期拍攝、后期制作等方面。對于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獻紀錄片,運用真實扮演、情景再現的制作技術,增加節目的視覺效果,這類文獻紀錄片故事性比較強,如果單純重復文獻資料,代入感不強,使用情景再現的制作技術,會增添節目的鮮活效果,在情景在線之間穿插文獻資料與訪談故事,會增加受眾群體的代入感。
參考文獻
[1]蔡禾陽.現代電影制作方式在文獻紀錄片中的運用探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4.
[2]劉亞臣.技術成就夢想現代電影制作工藝的深耕者-數字影像技師(DIT)[J].數碼影像時代,2017(2).
[3]陳婕.傳統電影鏡頭與新媒體電影鏡頭的比較分析[J].傳媒論壇,2019,2(8):37,40.
[4]申燕妃.基于班級制作微電影的中職德育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3):46-47.
[5]馬楠楠,張書端.后電影視域下網絡大電影的文化特質及其意義[J].電影文學,2018(22):20-23.
[6] 李江.數字影視特效設計制作與動畫合成方法研究[J].包裝世界,2018(4):69.
[7]林嵩.當代中國動畫電影藝術的民族話語建構與創新發展[J].東南傳播,2018(12):54-56.
[8]朱原,楊忠雄.人工智能驅動下互動電影的未來發展[J].中國科技產業,2018(9):73-75.
[9]陳爍.VR技術對電影創作的影響及其發展方向[J].電影文學,2017(17).
[10]康延智.數字化電影藝術制作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5,1(2).
[11]堯瑞稀.淺談微電影中的美學價值與文化內涵[J].戲劇之家,2017(12).
[12] 王曉明,李娜.淺談數字中間片在影視創作的重要性[J].數碼設計(下),2018(9):101-102.
[13]周雨農.淺析3D技術在電影制作中的應用[J].視聽,2017(11):63-64.
[14] 陳爍.VR技術對電影創作的影響及其發展方向[J].電影文學,2017(1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