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村落》是一部民間商業資本聯合制作的, 旨在拍攝百個東方傳統村落的微紀錄片, 它是內容創作IP“知了青年”繼《了不起的匠人》之后, 又一部傳播中華傳統文明且以中國青年網民為傳播對象的“輕氧”型佳作。該片自2017年11月14日在各大門戶視頻網站首播之后, 網民觀看和討論熱烈, 單集在騰訊、愛奇藝等視頻網站上的播放量累計在5000萬次以上, 豆瓣評分8.8。
崛起于移動互聯時代的微紀錄片是契合當代信息傳播多元化特征且傳遞專業知識的有效方式, 那么, 怎樣通過微紀錄片內容創作和影像傳播模式來記錄、書寫和詮釋“鄉愁”呢?本文以當前熱播微紀錄片《了不起的村落》為案例, 從創作模式、故事敘述、影像風格以及前景趨勢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為創作高質量、高品質且滿足廣大受眾獲知文化類信息需求的媒介內容產品提供參考。
一、創作模式:IP微紀錄片書寫鄉愁
微紀錄片的誕生離不開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 微紀錄片所具備的微平臺傳播、微制作周期、微時長、微投資、個性化程度高1等特點很好地契合了移動互聯時代受眾多元化、快節奏、碎片化的生活特性。社會文化氛圍、媒體生態環境和新時代受眾信息獲取需求的轉換, 給當前媒介內容創作形式和風格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 中華傳統文化和文明的傳播不能局限于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框架和模式之中, 《了不起的村落》等微紀錄片或許存在諸多問題, 但也開辟了書寫鄉愁文化和傳播村落文明的紀錄片創作的嶄新視角。
首先, 創作團隊年輕化。拍攝團隊共12人, 除導演一人是80后以外, 其余均是90后。這種組織架構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年輕網民受眾的心理和品位需求。2018年8月20日,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 發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 截至2018年6月30日, 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 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 74.1%的網民使用短視頻應用程序, 10歲~39歲群體占總體網民的70.8%。如何創造能吸引年輕受眾群體關注且進一步發揮其社會中流砥柱作用的媒體內容, 是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索的事情。《了不起的村落》系列年輕制作團隊的建立, 在紀錄片創作領域邁出了很好的一步。
其次, 內容制作短平快。《了不起的村落》整季10集, 每集10分鐘~20分鐘, 比較契合時下大多數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和讀取習慣。微紀錄片的篇幅限制決定了它不可能像傳統媒體播放的大型紀錄片那樣有宏大的敘事結構和渾厚的內容底蘊。“鄉愁”包含了心理學領域的“Nostalgia” (懷舊情感) 和文化地理學領域的“Topophilia” (戀地情結) 2, 《了不起的村落》系列每集講述一個關于古村落不同心理或文化地理維度的故事, 傾力打造主題鮮明且感人溫情的內容記憶點, 勾起在節奏較快的現代大都市和消費主義彌漫的社會大環境中生存的年輕一代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文明的尋覓和求索, 讓他們的網絡文娛體驗不僅有精神上的愉悅放松, 而且增添了更多的文化精神養料以及社會責任擔當。
最后, 多平臺打造傳統文化影像傳播IP。融媒體時代, 平臺已然不再成為內容產品對外傳播的屏障和阻礙, 絕大多數受眾已經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渠道跨平臺關注和欣賞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如果制作方的產品得到觀眾的認可和追捧, 就有很大可能在互聯網平臺形成品牌規模效應, 并且能進一步形塑和鞏固已有受眾信息獲取的習慣。《了不起的匠人》系列以精美細膩的畫面制作和名人話題效應獲取大眾美譽度的同時,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也積累了一定基數的粉絲群體, 為《了不起的村落》的傳播奠定了較好的觀眾基礎, 有助于構建“了不起”品牌的傳統文化傳播影像視覺IP。
二、故事敘述:人性刻畫傳統村落靈魂
除了制播形式與傳統紀錄片有所差異之外, 《了不起的村落》在內容設置上也著重于故事性敘述, 在對自然鄉村景觀的描繪中嵌入了人性的溫情與關懷, 提高了內容產品傳播效能。傳統村落本身匯集了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和經濟價值, 對傳統村落的傳承和保護也包括人、文、地、產、景、史、神等7個維度。僅關于村落景觀和文化歷史的淺層描述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網民的口味需求, 在創作中注入原初本真的人文關懷體驗以及能激起社會話題探討的文本內容顯然能獲取更多的注意力。微時代的內容創作要有效迎合和運用以融合、多元為標志的平臺化信息傳播特征。創作出有品質、有文化趣味的媒介內容也需在堅守社會主流核心價值和滿足目標受眾心理需求兩個方面找到平衡。《了不起的村落》導演黎振亞直言:“我們制作有明確的要求, 十幾秒內至少要出現一個小沖突、故事或好玩的知識點。”紀錄片的傳播對象以往主要是社會精英, 文化趣味和審美風格著重迎合的是小眾群體, 但文化和歷史傳承的對象永遠是年輕人, 如何創作能吸引青年人眼球且能調動其參與熱情的內容產品是置身融媒體時代的內容制作者應時時思考的議題。
《了不起的村落》的敘事特點主要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首先, 客觀反映某些村落日益凋蔽的現狀, 也積極分享村落和村民與日俱新的生活變遷, 此方面主題詞包括文化保護、村落重建、青年返鄉等。在現代化背景下, 越來越多的傳統村落承受著建設性破壞、文化變異和鄉村空心化等考驗, 但也有一些村落樂觀積極地思考傳統文明與現代力量的有機融合。比如:東梓關村一改往昔鄉村蕭條、人丁稀少的境況, 引入建筑師將陳屋眷舍設計成華美奪目的鄉野民居, 伴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和民宿旅游文化的興起, 此地一度成為受人矚目的“網紅村”, 也激發了年輕人逃脫城市喧囂返鄉定居或創業的熱情和決心。
其次, 敘事風格以小見大, 體現人文價值理念的同時也有對村落風情景致的描述, 突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自身社群團體間的關系。《了不起的村落》并沒有出現傳統紀錄片宏大磅礴的敘事風格, 每個篇章均有主題人物和主要話題, 細致婉約、娓娓道來, 從“小故事”見證“環保”“文化傳承”“代際沖突”“進城務工”“返鄉回遷”等社會大議題, 比如:從馴鹿村的阿婆為兒子做上山的干糧“列巴”談到“做飯所用的柴火都是不好的”, 小小片段凸顯當地“從自然中支取生活所需”的自然法則, 山林的保護更多依賴于當地人祖祖輩輩傳承的信念, 樸實的民風民俗和民間信仰是對呈迅猛之勢蔓延的城市商業氣息和消費主義洪流的適度消彌。此外, 《了不起的村落》的敘事內容除了有對人與村落、文化與景觀的故事性的敘述之外, 還會在其中穿插一些體現地方風貌和生活情趣的細節, 如:農場烤野雞、海邊抓螃蟹、漁排上網魚、擠牛奶、地方音樂舞蹈、萌趣土撥鼠、民族鄉村服飾等。這些細節片段成為吸引觀眾的記憶點, 在推動受眾主動參與討論的同時提高了內容的傳播效能。
三、影像風格:傳統與現代的巧妙融合
“鄉愁”既是民族的、個體的, 也是世界的, 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和心理。20世紀70年代, 余光中一首《鄉愁》抒發了兩岸中華兒女因地緣相隔所形成的特殊情感, 此后伴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增強和科技信息技術的日益發達, “鄉愁”一詞漸漸融入了更加濃郁的情感, 人們對國與家的眷戀有了更加形象具體的聲畫寄托。誕生于移動互聯時代的微紀錄片3有效運用融媒體平臺高地和各種移動智能終端設備, 近景和遠景交疊, 短焦和長焦輝映, 真切地將小橋流水、石板路、山林澗道、民俗慶典、素雅小食等反映村落生活畫卷的點滴, 高清高質且多效高產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履行媒介社會責任且呼吁更多社會力量保護村落的同時, 也讓更多積極的外界聲音傳入古樸民寨, 為村落的自主建設出謀劃策、貢獻力量。可以說, “鄉愁”“村落”“鄉村”題材的微紀錄片使傳統文化意境與現代技術生態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了不起的村落》從影像風格上主要在兩個方面搭建起傳統和現代之間的橋梁。首先, 色彩勾勒蘊藏“慢生活”理念的美麗村落畫幅篇章。《了不起的村落》第二季以“尋色之旅”為主題, 尋找12個東方顏色, 如:透過花鳥島漁人的捕魚生活俯視大海的碧藍色;透過梅里雪山護林人對自然和動物的呵護看見充滿生命力的翡翠綠;透過影像臨摹莫斯卡村民和土撥鼠的親密關系, 向觀眾展示金黃色土地的溫暖意蘊。
其次, 聲音和樂曲也是表達湖光山色和古樸民風不可缺少的元素。“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無論是云霧繚繞山澗中的草蟲鳴叫, 海浪不斷拍擊暗礁“唦唦”的巨響, 還是從炊煙裊裊的屋瓦棚檐落下的雨滴聲, 抑或從爐炕灶頭傳來的灼燒柴火棍的“噼啪”聲, 都在記錄著大自然最為樸實的雋美風景。除了原生態音像呈現青山綠水的秀美之外, 《了不起的村落》也在每集中嵌入主題人物的鄉音方言和民俗小調, 將那人那山、那音那景和諧地糅合在一起。雖然村落所處的時代歷經著變遷, 但是鄉音可以連接時空的兩端, 喚起情感的共鳴。當然, 《了不起的村落》系列也飽含現實主義的價值理念, 在客觀記錄秀美風景和人文風貌的同時, 也通過鄉間故事的情境片段和村民操著鄉音在鏡頭前的講述, 表達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技藝日漸流失的憂慮以及對某些村落日趨凋蔽的擔憂。
四、前景趨勢:交互參與共享美麗鄉村
《了不起的村落》是國內微紀錄片在以“鄉愁”為主題特色的內容文本創作中的嶄新嘗試, 依據同類題材的創作立意以及數字信息技術的迅猛革新, “鄉愁”題材微紀錄片在敘事策略和呈現模式上還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首先, 微紀錄片每集主題可以更加聚焦, 營造較為清朗明晰的記憶點, 以期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構建自己的IP體系。《了不起的村落》系列每集的敘事線索可以再緊湊一些, 比如記錄木梨硔村那一集的開頭由景色和人物引出了在云霧之端的村落中由各種各樣土生土長的食材制作而成的美食, 并配以字幕進行解說, 但三兩道菜之后又開始講述村落的治理和房屋的維護技藝, 不免讓人在意猶未盡之時增添了一抹黯淡失望的情緒。微紀錄片的“微”其實就體現在每篇敘事表達的單一性和指向性, 正如央視所拍的微紀錄片《故宮100》以每集6分鐘共100集的方式講述故宮中的每一個細節, 小到磚石瓦塊, 大到國家慶典4, 敘事章節短小, 實在無須安放過多的主題線條, 能動用各種技術手段和語意表現功底將人或事描述清楚, 就有極大可能創作出讓觀眾回眸的記憶點, 增添新媒體文本敘事傳播的有效性。《了不起的村落》系列實現拍攝100個古村落的宏大目標具有良好的社會使命功能, 但也可以嘗試對單個村落的描述通過不同的敘事主題刻畫書寫, 更好地體現微紀錄片在移動互聯時代的傳播優勢。
其次, “鄉村”“村落”題材的微紀錄片可以運用VR、AR、MR等智能多媒體技術手段調動受眾的互動參與, 打造沒有空間隔閡的鄉愁全景。承襲西方在20世紀后期興起的具備文本超鏈接和擴增實境特點的交互紀錄片潮流5, 未來微紀錄片可運用移動互聯信息傳播技術忠實還原山川河景的天然風貌, 進一步增強受眾的觀影沉浸體驗, 提高其信息接觸的參與選擇權利。交互紀錄片的發展趨勢賦予受眾面對浩瀚信息洪流沖刷之時的取舍決策權, 受眾不僅在觀看過程中可以主動選擇觀看素材和觀看順序, 還可以通過智能技術手段身臨其境地置身于紀錄片播映的場景之中, 與熒屏中的自然情境來場擬真實的全景對話, 影像仿若突破了實際物理空間場所的限制, 創造出一個多維連接虛擬和現實的混合媒介空間, 真切體現沉浸傳播4.0時代誕生的意義, 使傳播更具交互性, 體驗更具真實性。鄉村題材的微紀錄片正處于創新發展的初級階段, 也許“敘事的聚焦”“技術的多元”并不是其向前發展的必要條件, 但多種策略的匯集定能合理推動微紀錄片宏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輪軸, 以此呈現鄉村的無盡美好。
注釋
1 焦道利:《微紀錄片的敘事美學——以〈故宮100〉為例》, 載《中國電視》, 2015年第1期。
2 陸邵明:《鄉愁的時空意象及其對城鎮人文復興的啟示》, 載《現代城市研究》, 2016年第8期。
3 王家東:《移動互聯時代的微紀錄片:視角、敘事與傳播》, 載《當代電視》, 2018年第2期。
4 燕京:《微紀錄片的敘事策略探析》, 載《新媒體研究》, 2016年第16期。
5 李坤:《交互紀錄片:一種紀錄片的新范式》, 載《文藝研究》,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