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鄉(xiāng)》是浙江廣電集團攝制的人文紀錄片《中國村落》的第四集,全片匯集了與村落相關的十一個小故事,通過不同人物的獨特視角反映熱愛家鄉(xiāng)、守護故土,鼓勵人們保護村落的思想內核。《中國村落》的誕生,正是在提醒人們,隨著人類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承載著中國文化的不少村落已經(jīng)岌岌可危,保護村落迫在眉睫。
隨著4K超高清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望鄉(xiāng)》采用了4K分辨率進行拍攝,前期拍攝采用Sony F55攝像機作為主機,剪輯師在FCP X工作站中進行轉碼、剪輯,再使用Davinci Resolve 15進行色彩校正和特效處理,同時使用Pro Tools進行混音,最后在FCP X里合成,電視播放時采用了高清格式。
一、前期拍攝
在拍攝手法上,《望鄉(xiāng)》的拍攝強調最為樸實的記錄風格,和《中國村落》第一集《如畫》大不相同,《望鄉(xiāng)》沒有大量的美景,沒有大量的航拍鏡頭和跳躍的畫面,打動人的不僅僅是村落的“美”,更是人的“真”。
以人為核心來講述故事,要求前期創(chuàng)作有三個特點。第一,選擇有代表性的人物來講故事。湖南上巖村的楊團花,外出打工八年最終回鄉(xiāng)傳承侗族文化;西藏鹽井村的曲雍,為了讓鹽井不消失,毅然放棄外地工作,選擇回鄉(xiāng)……他們是守護故土的代表,能喚醒人們埋藏在心底的脈脈溫情;馮驥才、胡彬彬、阮儀三則是保護村落的代表,三位名人的故事讓整個主題有了提升,使得呼吁大家保護中國村落的主旨顯得更有力度。第二,要求攝影師凝神聚力,抓住最打動人的瞬間。紀錄片講究真實,《望鄉(xiāng)》里村民們淳樸的笑容、江西鄒梅村村民們一起平移老祠堂時團結一致的精神,都是攝影師通過仔細觀察、耐心等待得來的關鍵瞬間。第三,突出大環(huán)境的美感。攝影師的構圖造就了畫面的美感,讓大家魂牽夢縈、愿意保護的村落,兼具自然風光和文化底蘊之美,這就要求攝影師在拍攝上下功夫。
在設備選用上,《望鄉(xiāng)》的拍攝設備主要選用一套Sony F55攝像機,搭配Fujifilm ZK85-300/14-35 T2.6變焦鏡頭,輔機位選用Sonyα7RⅢ,航拍器為DJI Inspire2掛載X7。全程采用4K拍攝,為制作4K HDR版本做好技術準備。
Sony F55在拍攝中主要承擔的任務是主機位、聲音記錄、延時拍攝。該攝像機的特點是拍出來的畫面層次感強、有電影感,主體突出,成像質感好,運動圖像處理穩(wěn)定,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紀錄片的畫面品質。
Sonyα7RⅢ在拍攝中承擔附機位和延時攝影的任務。它的特點是體積小,延時拍攝的性能佳,可以在全畫幅下記錄4k視頻,突出拍攝物體的細節(jié)和深度。
航拍器選用DJI Inspire2掛載X7。它的加熱雙電池系統(tǒng)為在寒冷條件下航拍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而禪思X7相機搭配D-Log有15檔動態(tài)范圍,可為后期創(chuàng)作提供更大的藝術空間。
二、后期剪輯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廣播電視制作中心為《中國村落》系列紀錄片配備了三臺Mac Pro工作站,兩臺Sony X300監(jiān)視器,一套Davinci Resolve 15工作站,200TB容量存儲。
(一)剪輯理念
《望鄉(xiāng)》是《中國村落》系列紀錄片里最具紀實風格的一集。這就要求剪輯師在選擇畫面內容的時候追求最生動的畫面,不僅要展示村落的美,更要展示人們對村落的熱愛,所以在素材挑選上,拍攝的畫面不一定是最穩(wěn)的,但一定是最生活化的、最真實的。剪輯手法上則使用最傳統(tǒng)直接的方法,不使用特殊的剪輯方法。主要的剪輯理念有幾點:
1. 突出故事性。注重采訪和資料畫面的運用,特別將名人采訪剪輯到最為合適的位置,不僅可以升華主題,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 先“村”后人。每一個小故事都有主人公,但在剪輯上,每個故事的開頭都是先展示人物所處的地點,來交代環(huán)境,再把故事的主人公引入畫面。
3. 多選用運動鏡頭,使得畫面更有表現(xiàn)力、更貼近生活。
4. 背景音樂伴隨著故事的情緒起伏而加入,聲畫合一,使得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
5. 盡可能減少特效的使用,呈現(xiàn)最原汁原味的狀態(tài)。
(二)剪輯軟件
《望鄉(xiāng)》的剪輯主要軟件為FCP X。它的“代理/原始切換”功能非常方便,可以一鍵切換4k和高清素材質量。此外,它的視音頻磁力鏈接、滑動剪輯、實時保存功能,都非常實用。
三、后期調色
由于在拍攝紀錄片時,所有被記錄的片段都是瞬間發(fā)生的,攝像在拍攝的時候為了捕捉畫面,有可能存在色溫、亮度、光圈沒有控制到最佳狀態(tài)的情況,這就會造成色溫、亮度、焦點、鏡頭潔凈度產生問題。
調色的作用就是在力求畫面真實的前提下,修正攝影師的偏差,潤色整個畫面,使整個畫面質量達到新的高度。在紀錄片《望鄉(xiāng)》中,調色主要起到以下幾個作用。
(一)色溫、亮度還原
在紀錄片《望鄉(xiāng)》中,一些采訪鏡頭是逆光拍攝的,比如其中的主人公之一楊團花的采訪畫面人臉暗、背景亮。調色師的任務就是把人臉提亮,背景壓暗。操作上先選中人臉范圍,再進行人臉跟蹤,最后達到主體突出的效果。又比如知青張一的采訪畫面,也是做了類似調色。
此外,由于民用的燈管顯色性不好,拍攝時人物的膚色容易出現(xiàn)問題,通過調色,可以將色溫、亮度還原。再比如《望鄉(xiāng)》中畬族小伙子雷樹冰工作的的場景畫面,由于燈管色溫低,導致環(huán)境及人物暗沉,調色師的任務就是將色溫調高,提亮環(huán)境和人物亮度。
(二)使畫面風格化
在紀錄片《望鄉(xiāng)》中,鄒梅村的新祠堂建造完成后,全村的村民歡聚一堂,熱烈慶祝祠堂建成的片段,是七集人文紀錄片《中國村落》里最熱火朝天、節(jié)日氛圍最濃的一段。為了表達村民高興、熱烈的情緒,調色師在這里用了風格化的調色方式,使得這段畫面的視覺沖擊力更大,村民看起來更粗獷、凜冽。調色師加大了色彩對比度,增強了村民的原始躁動感。
(三)美化畫面
對于一些色彩層次不夠分明,有噪點,霧霾感強的畫面,就需要調色師在保證畫面真實的基礎上,增加層次感,去噪點,去霧霾,去臟點,讓畫面更加美觀。
(四)針對資料視頻的匹配
雖然《中國村落》的項目很早就開始了,但由于時間問題,有些畫面是影像資料,甚至是手機錄制,畫面質量形成明顯的對比。比如在鄒梅村,村民平移祠堂的事件就是手機錄的,放大后畫質不夠理想,這就要求在調色中盡量把手機顏色和Sony F55攝像機的主機顏色相匹配。匹配需要考慮幾點:
1. 色彩豐富程度的匹配。手機的色彩是寡淡的,色彩涵蓋比較少且沒有張力,這就要求后期將色彩展現(xiàn)的氛圍匹配起來。
2. 亮度的匹配。手機和攝像機的亮度對比度差異會很大,需要前后相匹配。
3. 清晰度、銳度相匹配。由于手機的分辨率是720p,我們電視畫面需要1080p的素材,因此調色師使用Davinci Resolve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算法,把手機的內容盡量無損放大,清晰度、銳度調整到更好。
四、字幕包裝
隨著現(xiàn)代人審美水平的不斷提升,對字幕包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和當下不少節(jié)目色彩斑斕的“韓風體”“舌尖體”包裝不同,《望鄉(xiāng)》的字幕包裝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需要符合觀眾對紀錄片的審美要求。
(一)字幕色彩統(tǒng)一
《望鄉(xiāng)》從片頭到片尾,從人名條到地名條,以及片名、角標,全部采用了白色。統(tǒng)一的白色,給人清爽、明快、純真的感覺。無論斑斕的色彩有多么炫目,白色依然是永恒的經(jīng)典色。
(二)字幕字體設置巧妙
整個節(jié)目的字幕以“極簡”為宗旨,在展示字幕功能的同時,不喧賓奪主,滿足好看又不失內涵的要求。
首先,片名“中國村落”,取自沙孟海的書法,四個大字蒼勁有力、氣勢磅礴;片頭字幕和標題《望鄉(xiāng)》采用雋永秀麗的藝術字體,美觀含蓄;人名條、地名條、角標及片尾字幕全部使用宋體,簡約大氣、清晰低調;唱詞使用黑體變形,比黑體略壓扁的字體更加方正,視覺上給人以舒適感。
(三)字幕包裝設計蘊藏的文化內涵
在字幕包裝設計上,美術師獨具匠心,精雕細琢,摒棄了塊狀設計,而選用簡單的線性設計來體現(xiàn)節(jié)目獨特的文化氣質。
在片頭字幕上,美術師大膽地選用徽派建筑和福建土樓元素,兩者結合的圖案與字幕融合,一種自然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不但契合節(jié)目主題,又自然形成一種符號性質的標識,讓人耳目一新,過目難忘。
在地名條的設計上,美術師從節(jié)目中選用了一幢古建筑的簡筆畫連接一條曲線來完成,線條之上呈現(xiàn)村落名稱,線條之下則呈現(xiàn)省、市名稱。簡約又不簡單的設計,既有美感,更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建筑寓意村民們的家,曲線則代表回家的路,《望鄉(xiāng)》的人們渴望回家,路在腳下,家就在前方。
在人名條的設計上,則采用了“橋”“水”的元素,簡單的“幾”字形小橋與線條結合,線條之上為人名,線條之下為人物身份,寓意蜿蜒的河水從橋下流過,源遠流長,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村落里的“小橋流水人家”,很有意境美。
另外,每一集右下角的角標和提示條的設計則結合了村落古建筑的窗戶元素,線與面的結合非常簡潔大方,極富設計感。
字幕的有效運用,創(chuàng)造出充滿感染力的時空意境,輔助《望鄉(xiāng)》的畫面語言,調整有效內容,豐滿背景資料,豐富內涵,彰顯藝術與技術的聚合力。
五、混音
紀錄片《望鄉(xiāng)》最終以5.1環(huán)繞聲方式呈現(xiàn),以“真實性”為原則,突出聲音細節(jié),保證聲音質量,反映紀錄片聲音質樸、紀實的風格。
六、結語
紀錄片《望鄉(xiāng)》的攝制流程是當下中國紀錄片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真實寫照。當《中國村落》系列紀錄片如詩如畫般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并引起強烈反響時,反映出它的制作是符合大眾審美趨勢的,也代表著中國紀錄片的制作技術水準。
相信通過一部又一部紀錄片的攝制,后期創(chuàng)作人員會有更多的規(guī)范化流程付諸實踐。今后,我們一定會看到更多“聲色俱佳”的紀錄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