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欄目紀錄片的市場賣點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以對時事的及時關注為賣點
紀錄片的一大特性,是其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嚴肅、準確、深刻而又有相當時效性的關注與形象呈現。人們之所以喜愛紀錄片,正是為了滿足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深度了解和及時把握的需要。紀錄片與電視新聞的某種程度的交叉疊合,使人們自然地對紀錄片的新聞屬性存有某種期待。一部紀錄片如果能相當及時地提供對當前社會生活中重大事件的深入剖析,則其廣受歡迎將是幾無疑義的。像鳳凰衛視購買紀錄片的策略永遠是依托時勢,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紀念美國9.11事件一周年之際,他們購買了法國紀錄片《攝影師親歷9.11》《世界恐怖組織》等節目;為紀念朝鮮戰爭50周年,他們則購買了一批相關的紀錄片,其中包括中國人自己拍攝的有關志愿軍入朝作戰的片子。
二、以炒作名人的文化行為為賣點
此乃電視紀錄片欄目擅長的一個領域,其做法是電視人先構想一個文化行動概念,然后由紀錄片欄目自我炒作為一種紀錄文化的行為,這期間可以廣泛邀請各路名人參與其中,從而造成聲勢、擴大影響,同時就用攝影機來記錄這種行為而形成一系列電視紀錄片節目。像鳳凰衛視操作的《千禧之旅》《歐洲之旅》《兩極之旅》,就先后邀請了文化名人余秋雨和朱哲琴參與其中,他們各自以自己的名人效應為這些文化行為的炒作增添了光彩。這樣的名人文化行為炒作就成為這些紀錄片的最鮮亮賣點。而紀錄有創意又有文化品位的行為,則成為欄目紀錄片發掘市場賣點的一大法門。
三、以形式創新為賣點
因為電視節目是一種非常大眾化的消費文化節目,其收視的要點永遠是關注時尚,推陳出新。但紀錄片在影視文化中是屬于相對嚴肅雅致的種類,其內容的出新總是有一定的限量的,大致不出乎歷史、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總體的格調總是建立于認知和崇拜的基礎之上的,這與人們看電視時求變、娛樂的欲望是有所隔閡的。因此電視欄目紀錄片的形式創新就相當關鍵,往往形式的變化就帶來整個觀感的變化,從而也就使整個節目內容都發生了變化,于是節目的賣點也就體現出來了。像20世紀80年代央視的《話說長江》系列,就是在表現形式上采取了主持人的形式,同時在解說詞的運用上,打破了以往的生硬、高調的政治灌輸格式,而以平易親切的人文情懷拉近了與普通觀眾的距離,結果創造了中國紀錄片的最高收視率。又如90年代央視的《生活空間》系列,秉承“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平視視角風格,開創了一個時代的紀錄片新理念,從而取得了成功。21世紀初,則有《鳳凰新時代》的DV個人紀錄片形式推出,適應了新世紀青年人追求個性表達的需求,而成為新世紀的新賣點。
從文化傳播公司和個人獨立制片的紀錄片選題策劃來說,其策劃文案更多的則要考慮如何透徹地闡明自己的作品所具有的獨特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某種本質揭示方面的價值,而令人信服的方式,就是收集與自己的作品類似的相關紀錄片的市場數據和相關文化評論,從而在收視率、節目銷售和社會反響方面作出有依據的預測,以此作為投資方和有關機構的決策參考。
關鍵是要將選題的獨特性和亮點突出闡述出來,以給有關方面一個鮮明的印象,這是選題獲得批準的一個重要前提。而相關方面對此種策劃說明往往都有相當的經驗,因此策劃文案的寫作首先要作文以誠,不要幻想以投機取巧取勝,而要實事求是,簡明扼要,以其實質性內容取勝。其二,文案的寫作也要區分不同的對象,有針對性地突出不同的內容要點,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針對投資人,則可以其感興趣的投資與回報率為主要內容展開說明;針對被拍攝對象,則可以提供較詳細的采訪提綱已備審查;而針對制片人,則可能選題的賣點和經費預算是其最感興趣的內容。
誠信、實質性要點、簡明扼要、有針對性的說明,將是策劃文案成功的幾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