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富有表現力的視點位置
欲攝取好的畫面構圖,就必須首先從視點(機位)入手,以選擇出最富表現力的視點位置。視點是觀察認識事物的出發點,不同的視點可以產生不同的視覺觀察方式,形成事物的初步概念;視點也是畫面透視關系與布局的根本依據,不同的視點可以形成不同的畫面透視圖,造成不同的視覺空間結構。另外,由于視點的能動作用,還可形成畫面各物象之間的多種關系,或掩或映、或遮或蔽、或聚或散、或取或舍、或側或正、或仰或俯等,都可通過視點的選擇來構建畫面內容,形成一定的構圖形式。
攝像機的視點決定畫面的透視關系,影響構圖,能有機地反映物象的光影關系及內容的空間屬性。視點對于被表現物象,它的遠近、前后、高低,是形成畫面“語言”的先決條件。垂直于物象的機位,最易取得平行透視的畫面效果,畫面構圖多對稱均衡;斜側的機位,畫面多呈成角透視,構圖中立體感明確且富于重心變化;高視點易表現俯視透視,構圖中出現的場面大,視像內容豐富;低視點又易表現仰視透視,構圖簡潔,主體物就顯得高大。各種與被拍物象呈不同角度的機位,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還能表現不同的畫面基調和光影關系。例如紀錄片《園林》第5集對臺北故宮收藏的《聽琴圖》的展示過程中,鏡頭由上至下以平視角度掃過畫作,短暫定格在畫中主要人物處,此時旁白介紹了畫中暗含的人物關系和人物身份。這段動畫展示還運用了透視效果,在對宰相察京的介紹過程中,背景竹林虛化,突出了身著紅衣的蔡京,利用前后景的透視效果引導觀眾將視線集中到宰相蔡京身上,激發了觀眾對于畫中故事的探究心理。
(二)合理運用景別
取景構圖是指被表現主體物象與環境空間的關系,也是影視畫面4條邊線內的物象內容的結構關系。鏡頭畫面造型,是固于景別之內的,景別的劃分和確定是以被表現主體物象為依據的,可以劃分為遠景、全景、中景、特寫等。
遠景適合表現場面環境氣氛,結構遠景需要大的畫面視覺材料,如地平線、山河、高大建筑物等,遠景對主體物象氣氛起烘托作用。全景表現主體物象整體概況,有一定的環境空間襯托,用來說明主體物象與環境的聯系。中景則部分地表現主體物,排除了空間環境的說明作用,有一定細節性。主體物象的次要部分被分割在畫外,主題性較強,影像較清晰。特寫是對主體物象局部特征和細節的刻畫,完全舍去了環境,影像很清晰,有集中注意作用。在電視鏡頭表現中,畫面選取什么樣的景別完全取決于內容需要。紀錄片《園林》第二集中不僅采用了俯視、仰視鏡頭,還采用了近景特寫鏡頭,畫面呈現出廣角拍攝效果,作為背景的大地和天空都出現了明顯變形,這種變化的鏡頭組合能讓嚴肅的紀錄片畫面更為豐富,更具視覺沖擊力。
大型紀錄片《南太平洋》是一部優秀的講述典型南半球島嶼生態之作。特殊的地緣環境,造就了與眾不同的生態景象和人文歷史。由觀眾最喜愛的BC老師做旁白,以美輪美奐的畫面清晰流暢的鏡頭優美動聽的音樂向我們展示了南太平洋這個躁動的世界里奇異的生態,顯示了大自然的偉大和生命頑強執著。為了展現海洋的遼闊與雄壯,畫面多采用橫向構圖,以展示更廣闊的空間,而航拍的妙處在于大量俯拍使畫面多以全景出現,時而是熾熱的巖漿噴涌的激烈場面;時而是平靜祥和的海面魚群;時而是動物閑適的休息;時而是你死我活的爭斗,這種畫面起伏讓我們感受到海洋生命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規律。移動的畫面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里全方位了解地理風貌。推拉鏡頭使畫面從近景到中景到遠景有層次地展現,特寫鏡頭更是把事物細微之處展露無遺:通體透明的蟋摔,珊瑚礁中游動的小魚,大型海蛤鯨魚等,都在清晰的畫面里一一呈現,讓我們在驚奇驚喜里感嘆生命的瑰麗。
(三)確定拍攝技巧
技巧的表現方式決定畫面構成效果。電視畫面的構圖很多是在技巧運用中完成的,不同的技巧運動所造成的畫面視感亦不盡相同,包括“推”“搖”等。其中,推是指畫面的景別由大到小而主體物象由小到大;搖是指畫面連續展開,畫面空間環境不斷變化。
在技巧運用中進行構圖,要考慮視覺心理的發展,很多技巧畫面要通過記憶和視覺印象將內容合構為一個整體。因此,運用技巧的鏡頭畫面要從畫面主題思想、主體物象出發,結合視覺運動和感知心理效應去安排畫面。運用技巧構圖,同樣要考慮視覺美感效果,要考慮視覺尋求的方式,要考慮視覺的穩定性和畫面整體協調的問題。
(四)鏡頭銜接照應
節目的內容由鏡頭畫面的相互沖激、積累、銜接構成。因此鏡頭畫面不同于一般的圖片展出。其中,鏡頭畫面與鏡頭畫面之間,存在著視覺平衡問題和形式美感的問題。要想通過多幅畫面構成一個視覺整體,需要前一鏡頭畫面與后一畫面構圖形式相互契合、相互照應,才能達到視覺感知的流暢、視覺形式整體均衡,達到諧調的美。
(五)調整畫面布局
影視畫面構圖,雖不介入客觀物質或使用筆墨顏色等物質材料,但從造型意義上講,攝像機仍是一種工具,依靠攝像機完成形體與空間的表現還必須借助于光色。影視攝制過程的采光與布光,必須研究畫面的整體基調、明暗、分布、光影關系、色彩還原等問題。這些問題,又無一不牽涉構圖,如暗比亮更趨于重感、明比暗更趨于擴張感、鮮明的色彩比晦暗的色彩更有臨近感,更能引起視覺區分與注意等。畫面調整就是利用光色的可調因素,在不介入客觀的情況下創造盡可能完美的構圖效果和視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