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作為社會發展的印記,對歷史的記錄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在紀錄片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值得后人學習的啟示經驗和借鑒價值。更好汲取紀錄大師和先驅的理論經驗和創作手法,才能在更廣闊的視野上觀照我們今天紀錄片的創作現狀,展望紀錄片創作未來的發展前景。
從世界范圍來看,紀錄片從早期弗拉哈迪具有人類學意義的作品發朝,到前蘇聯維爾托夫“電影眼睛”理論和英國格里爾遜“我視電影為講壇”的勃興,再到法國“真實,電影”和美國“直接電影”的遙相呼應,以及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新紀錄電影”的興起,紀錄片一直都是影視舞臺上不可或缺的品種,也是人類精神文明和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標簽。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以及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和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等電影盛會上,紀錄片一直都以其獨有的魅力而受到世界的關注。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圖像壓縮技術、數字音頻技術等傳媒高新技術的涌現,影視文化正在逐漸成為多媒體的視像文化,視像文化的發達充溢是信息時代文明表征的一個重要標準。層出不窮的新傳播手段和新技術設備,對影視藝術的節目創作形態、傳播方式、市場營銷等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當下,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媒體環境下的紀錄片創作需要我們更多的投入與創新。今天紀錄片所取得的發展成果是離不開前人經驗累積的基礎的,而今后紀錄片發展的關鍵詞仍然是:傳承、創新,既要繼承和汲取以往紀錄片發展中的優良經驗,又要擁有敢于創新、不斷探索的品質。
2015年迎來了電影發展的120年誕辰。與此同時,電視也將迎來它的80年華誕。在電視誕生的近80年中,電影和電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并逐步成長為一個與繪畫、雕塑、文學、戲劇、音樂、攝影迥然相異的獨立的藝術門類,并且在內部繁衍分化為多個藝術樣態。而紀錄片無疑是影視藝術中獨特的藝術品類,在影視藝術群落中,它始終享受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正是紀錄片開啟了電影成為一個獨立藝術品種的大門,奠定了影視藝術的基礎。電影藝術的一代先驅盧米埃爾、弗拉哈迪、維爾托夫和格里爾遜等人在早期拍攝紀錄片過程中探索出來的藝術手段已成為了重要的電影詞匯。
紀錄電影,無論就其歷史淵源、自身特性,還是就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而言,都堪稱電影群落里的獨特品類。活動照相的開創者的最初動機是紀錄奔馳的馬匹、飛翔的鳥只,電影之父盧米埃爾及其攝影師們向觀眾展現的是對諸如“火車進站”“工廠大門”“嬰兒午餐”這類日常生活事件的如實記錄。紀錄電影是活動影像的初始形態。
自20世紀初故事片羽翼漸豐,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之后,紀錄片并未銷聲匿跡,而是與故事片并存,共同構成電影的兩種基本形態(技術主義傳統和寫實主義傳統)。不僅如此,基于自身的特性,紀錄片比故事片更能迅速、靈活地捕捉社會生活及其變化。同時,紀錄片更具生存活力。
故事片的制作可能因地震、戰爭、政治等天災人禍以及自身存在方式的局限性而發展遲滯乃至被迫停止,紀錄片則較少受到此類因素的制約,非常時刻反倒是紀錄電影工作者大顯身手的良機。此外,紀錄電影更能及時吸收科技發展成果,迅速將其轉化為手段,力爭同步反映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