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部落–紀錄片知識-傳播學知識-傳媒知識-傳媒學院-電影知識-基礎理論-紀錄片欣賞-紀錄片美學-電影學院-紀錄片歷史–中國紀錄片知識-基礎知識-紀錄片論文-學術論文】
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與紀錄觀念的嬗變-中國80年代以前的紀錄片(1)
我國的電視紀錄片是與我國電視事業一道發展起來的,電視事業的每一個變化都能夠在電視紀錄片的發展中得到反映,而電視紀錄片的每一步發展,也同樣體現了我國紀錄觀念的嬤變。
大體上說,我國電視紀錄片的全面發展不過是80年代以來的事,其間既有中外合拍的大型紀錄片,也有日常播出的反映小人物故事的紀錄片欄目,更有異軍突起的新紀錄運動。因此,我們采用作品和制片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大體上把我國的電視紀錄片分為80年代以前的紀錄片、80年代的大型紀錄片,90年代以來的紀錄片欄目、新紀錄運動以及DV藝術的發展等幾個方面來進行介紹,力求較為全面地反映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歷程與紀錄觀念的改變。
【紀錄片部落-紀錄片知識-傳播學知識-傳媒知識-傳媒學院-電影知識-基礎理論-紀錄片欣賞-紀錄片美學-電影學院-紀錄片歷史-中國紀錄片知識-基礎知識-紀錄片論文-學術論文】
一、80年代以前的紀錄片
我國的電視紀錄片是從電影新聞紀錄片開始起步的。1958年5月1日,在原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首次試播的節目中,就有紀錄片《到農村去》,這是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制的新聞紀錄片,反映了干部下放的主題。這是我國最早在電視上播放的紀錄片,從此拉開了我國電視紀錄片的序幕。
早期的電視紀錄片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只能采用膠片進行拍攝,它與電影紀錄片的區別就是電影用35毫米的膠片,電視用16毫米的膠片;電視的篇幅長度相對自由一些,而在制作設備、材料、方式、程序方面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而且當時電視紀錄片的創作隊伍也主要是從電影廠抽調過來的人員組成,他們是我國電視紀錄片的開拓者。
【紀錄片部落-紀錄片知識-傳播學知識-傳媒知識-傳媒學院-電影知識-基礎理論-紀錄片欣賞-紀錄片美學-電影學院-紀錄片歷史-中國紀錄片知識-基礎知識-紀錄片論文-學術論文】
從播出內容看,當時的紀錄片大部分是新聞紀錄片,并且大多根據電視新聞片編輯而成,往往是把一組或幾組新聞片按一定的主題聯起來,配上解說詞和音樂,就構成了一部紀錄片,因此在紀錄片和新聞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
【紀錄片部落-紀錄片知識-傳播學知識-傳媒知識-傳媒學院-電影知識-基礎理論-紀錄片欣賞-紀錄片美學-電影學院-紀錄片歷史-中國紀錄片知識-基礎知識-紀錄片論文-學術論文】
電視紀錄片與電影紀錄片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它傳播時效快,因而重大節日和黨政領導的重要活動一般都由電視臺轉播或做成紀錄片播出。1958年6月1日,北京電視臺播放了中國第一部電視紀錄片《英雄的信陽人民》,主要內容是河南信陽人民抗災奪豐收的感人事跡。1958年10月1日播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九周年》是我國第一部紀錄重大慶典活動的電視紀錄片,片長20分鐘。此后,重大慶典、重大事件或突發事件成為電視紀錄片反映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我國領導人的重大活動或出國訪問,北京電視臺都有記者隨同拍攝,除在新聞節目中播出之外,大都重新剪輯成紀錄片進行播出,如《周恩來訪問亞非14國》就屬這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