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發展史-“文革”前的紀錄片
【紀錄片部落-紀錄片知識-傳播學知識-傳媒知識-傳媒學院-電影知識-基礎理論-紀錄片欣賞-紀錄片美學-電影學院-紀錄片歷史–中國紀錄片知識-基礎知識-紀錄片論文-學術論文】
總體說來,“文革”前的電視紀錄片以新聞紀錄片為主流,其他題材的作品則主要以表現祖國的錦繡河山、人民的生活面貌和風土人情為主,有濃厚的教化色彩,基本上是一種形象化的政論片。在畫面和音樂上都注重形式美、造型美,也比較注,重解說詞和蒙太奇剪接效果,但在寫實性方面顯得相對不足。
“文革”爆發以后,電視紀錄片成為“造神”運動和打擊所謂“牛鬼蛇神”的有力武器,山川風光、歷史文化等軟性題材成為禁區,只能拍攝政治題材的作品,在表現形式如鏡頭運用、解說詞寫作、音響處理等方面也規定了許多條條框框,這使紀錄片的創作處于停滯和倒退狀態。
在“文革”動亂稍為平息之后,從1972年起,出現了《深山養路工》、《放鹿》、《泰山壓頂不彎腰》、《下課以后》、《戰烏江》、《太行山下新愚公》等一批較優秀的紀錄片,但這些作品都帶有“文革”的時代印記。“文革”結束后的幾年里,一批優秀的作品迅速涌現出來,主要有《周總理的辦公室》、《牧馬姑娘》、《大連漫游》、《秦山》、《長白山四季》等,1979年中日聯合拍攝《絲綢之路》,揭開了紀錄片創作新的一頁。
從總體上看,80年代以前的電視紀錄片政治意識起著主導性的作用,紀錄片被當作政治宣傳的有效工具。在此觀念之下,國家政治話語占據絕對優勢,紀錄片的責任意識被無限放大,紀錄片的創作成為一種國家行為,為統一認識、統一意志的政治目的服務,創作者的主體意識、個人情感在作品中是缺失的,個人消融于集體意識、英雄主義的政治話語之中。
由此導致電視紀錄片的題材雷同單一,內容多為政治與外事活動報道、成就經驗的展示、英雄先進的宣傳等等。從藝術上講,大多為聲畫兩張皮,以解說為主導,畫面主要對解說起配合作用,真正的紀錄、紀實觀念并沒有建立起來,更多的是憑借一種氣勢和激情對觀眾進行自上而下的灌輸,起一種宣傳鼓動的作用。但它畢竟邁出了我國電視紀錄片艱難的一步,確立了電視紀錄片現實主義的美學品格,從思想與藝術上為紀錄片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本文發布在紀錄片部落(http://www.xitongle.com)-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紀錄片部落-紀錄片創作者、紀錄片愛好者聚集的部落。本站提供紀錄片創作,紀錄片拍攝,紀錄片策劃、腳本、紀錄片分析解讀、紀錄片影評的相關文章,提供國內外最新紀錄片下載,包括BBC紀錄片、NHK、探索頻道、CCTV紀錄片的下載;提供最新電影的影評、劇本創作、導演功課、燈光、剪輯等相關文章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