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紀錄片,可能大家腦海中第一個想法就是“樸實”或“枯燥”。在當前互聯網發展迅速的一個娛樂化、碎片化、快餐化的時代,“紀錄片”這樣一個缺乏娛樂性和商業價值的內容載體似乎不被看好。但現實情況是,隨著我國“互聯網+”熱潮的興起,互聯網被融入各個領域,并為它們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可能。
基于紀錄片本身承載的文化傳播這一價值以及互聯網化為其帶來的新可能,近幾年,互聯網對優質紀錄片這一需求也越來越大。去年的《中國紀錄片藍皮書》指出,2017年中國紀錄片的生產總投入達到了39億元,年生產總值60億元,總比增長14%和15%,中國紀錄片在過去的10年都連續取得了大幅的增長。不僅國家政府出臺政策支持社會文化團體的紀錄片創作,而且,中國的三大視頻網站都看到了紀實內容的發展空間,相繼加大對紀錄片的資金和人力投入。
那么借助“互聯網+”環境,傳統紀錄片到底怎樣開拓發展的新思路呢?
在傳播途徑上,借助于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的發展
傳統紀錄片逐漸轉型為新媒體紀錄片。但在“互聯網+”環境中,互聯網不僅僅只是作為幫助紀錄片傳播的平臺,更重要的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因融入紀錄片中。在各視頻內容噴發的時代,用戶接觸的內容形式趨于多樣化、年輕化,而作為較深度的、嚴肅的紀錄片,在擁有貼近用戶的傳播平臺后,怎樣提高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性則是一亟待解決的問題。
“互聯網+紀錄片”擁有更多實現盈利的渠道和可能
在內容付費的時代,各視頻網站也相繼推入視頻付費。鑒于紀錄片這樣一種內容形式,其對于高學歷、高收入的人群來說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這類人群為紀錄片買單的可能也較大。但相比于電影、電視劇,用戶對紀錄片付費觀看的意愿還是相對較低,新媒體紀錄片的營收增速較慢,盈利模式也較單一仍然困擾其發展。因此,新媒體紀錄片如何打破困局,找到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也仍然困擾著紀錄片制作者及發行者。
內容升級
前面說到,紀錄片怎樣接近互聯網用戶的使用和觀看習慣從而獲取用戶是一個關鍵點。為了解決該痛點,知了青年的做法是將內容升級,將互聯網基因融入內容中。紀錄片給我們的印象大多是冗長單調,而知了青年首先將其紀錄片的片場控制在15分鐘左右,更接近“短視頻”的模式,符合互聯網用戶時間碎片化的特點和互聯網短平快的傳播節奏。其次,在內容調性上,打破嚴肅、沉重的調性,融入更年輕化的基因。比如通過邀請明星等流量擔當加入,將紀錄片的內容和明星話題進行融合,從而把相對小眾的內容推給了更多更年輕的受眾群體。
品牌文化
僅僅有了好的內容并不足夠,打造一個專屬的品牌文化才能使平臺留住更多用戶。在垂直內容板塊上,知了青年從了不起頻道做起,專注中國的傳統文化深耕文化類垂直內容,并相繼推出完整的紀錄片內容。在用戶運營上,將用戶進行圈層維系,通過建立不同的文化主題,將同樣的用戶圈在該主題中,用相似群體的力量去傳播發酵同樣的文化,從而更好地進行品牌文化的維護。
跨界商業化運營
如果說內容及品牌文化是新媒體紀錄片的根基,那么商業變現則是維護其發展的血液??梢圆捎谩熬€上+線下”模式,“線上+內容”模式等,聯合多行業品牌,擴張跨界領域,通過合理而豐富的跨界合作,實現商業變現的多樣化。
在互聯網盛行的今天,傳統紀錄片的轉型是必然的,紀錄片以后如何發展大家誰也不知道,但是只有融入這個時代,才能讓紀錄片在時代的浪潮中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