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之傳統紀錄片,新媒體時代下的新型紀錄片在選題、創作模式、傳播方式上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那么這些新型紀錄片在呈現方式上是怎樣的?在精準觸達受眾上是否存在著難度?它存在著哪些發展模式?這些都是當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微紀錄片:微市場、微視角、微制作、微傳播
傳統紀錄片受眾有限,嚴肅的選題、較長的情節鋪墊都有可能“勸退”很大一部分觀眾。快節奏生活將人的時間打散,這些割裂的時間也成為了各大平臺精確爭奪的對象,此外,“碎片化時間”帶來的用戶習慣也讓觀眾更傾向于直達內容背后的包袱和信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觸碰觀眾的情緒點,成為了制作方的課題。
AdMaster《2019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數據顯示,61%的年輕用戶會愿意主動分享引發其共鳴的內容,18-25歲的年輕受眾偏愛的紀實題材TOP3分別為美食、人文及文化傳統。
因此,作為紀錄片和短視頻的結合產物,當下“微紀錄片”逐漸具備了“微時長”(時長在5-25分鐘)、”微視角”(敘事以小見大)、“微傳播”(在移動終端、新媒體網絡平臺播出)、“微制作”(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風格簡約)等特點。
二、實驗性紀錄片:真人扮演、喜劇視角、熟練玩梗
紀錄片走下“廟堂之高”,方式不止一種。作為“二次元”天堂的B站,現在已經越來越成為爆款紀錄片的聚集地。自平臺2017年推出“紀錄片尋找計劃”之后,便在紀錄片領域發足狂奔。B站在去年6月推出了自制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將視角貼近市井,擺脫了傳統紀錄片以視覺盛宴帶個觀眾的感官刺激,取景街頭的燒烤攤與食客,拍出了江湖感與煙火氣。
其實在確定自制紀錄片基調之前,B站也在思考如何與自己的受眾拉近距離。鑒于B站用戶大部分都是90后、00后,用紀錄片與他們實現同頻共振,是制作者面臨的一道難題。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此路不通,將紀錄片從源頭就開始進行解構重組或許是當下b站最好走的路。這樣的拍攝手法似乎無法用傳統紀錄片的概念來定義,官方干脆給了它一個“實驗性紀錄片”的稱號。
三、與傳統紀錄片概念相悖,跳出商業化邏輯才能長久留存
盡管紀錄片在中國已發展多年,但這一類型的商業化道路仍不明朗。在《南方都市報》調查中數據顯示,紀錄片行業整體的盈利比例僅5%~10%左右。成本高、單片議價能力低,是傳統紀錄片行業面臨的兩大難題。但在新媒體的網絡時代語境下,嚴肅題材走娛樂化的方式屢見不鮮。商業模式也有了諸多變化。除了傳統的廣告招商、版權銷售,付費會員、衍生品、與電商聯動、跨界舉辦線下展覽等等方式都讓紀錄片的商業化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對制作方而言,同網劇、網綜等新媒體下的產物一樣,“新型”紀錄片也只能是內容為王。
無論是微紀錄片還是實驗性紀錄片,它們的概念聽起來都和傳統紀錄片相悖。
一般來說,傳統紀錄片會客觀、長久地關注某個選題,將觸角盡可能地向外發散,順理出故事的脈絡,最終將厚度與深度推至一個最高的境界。縱使傳統紀錄片一般很少進行營銷,但其吸納的大部分還是主流觀眾,豆瓣的評價體系在傳統紀錄片上也非常適用。微紀錄片雖然在諸多方面實現了創新,但與傳統紀錄片還是有一些共同點,不過也有不少網友對這樣的紀錄片方式提出質疑,認為其摒棄了紀錄片的深度,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只有概況的展示。
在新媒體時代下,孵化出了越來越多的、形態各異的非虛構故事,只有真正具備普世價值、呈現人類共同追求的優質紀錄片才能經過時光的歷練。但不能過分偏重娛樂性,事實上,紀錄片這樣一種學術性質較高的影視作品,只有跳出商業社會的邏輯思考問題,才能真正觸達觀眾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