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追求的紀錄片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正確道路,他便會義無反顧地不懈追求下去,以求達到理想的境界,這無論中外都是如此。中國紀錄片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反思了僵化思維影響下的紀錄片創作得失,接受了正確的紀錄片理念,并對當代中外文化發展的狀況比較了解之后,更堅定了其“新紀錄運動”的探索和創造信念,而不管時代文化的風云變幻是什么。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短暫的沉寂之后,獨立紀錄片又開始不斷奉獻出精品。1997年,孫增田編導的《神鹿呀,我們的神鹿》,獲愛沙尼亞國際影視人類學電影節大獎,梁碧波編導的《三節草》獲第20屆法國國際真實電影節特別獎,康鍵寧編導的《陰陽》、張元編導的《釘子戶》獲日本HBF第3屆“今日亞洲”錄像紀錄片大賽大獎,段錦川的《八廓南街16號》獲法國真實電影節大獎。
1998年,張治編導的《費杰日記》和范治平、郝躍駿編導的《甲次卓瑪和她的母系大家庭》入圍1998年德國格廷根國際民族學電影節,郝躍駿編導的《春節故事:回家》入圍1998年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1999年,沈陽電視臺出品的《好大一個家》,獲第20屆東京電影電視節最高獎,吳文光編導的《江湖》、張元編導的《瘋狂英語》獲意大利米蘭電影制作人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楊天乙編導的《老頭》獲日本山形電影節優秀獎、法國真實電影節評委會獎。
2000年,雌安奇的《北京風很大》被列入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正式作品,郝躍駿《最后的馬幫》獲第18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紀錄片獎,紀錄片最佳攝影獎、第6屆金熊貓國際紀錄片評委會特別獎。2001年之后,王兵的《鐵西區》獲葡萄牙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馬賽、山形國際紀錄片節大獎,蘇青、米娜的《白塔》獲第15屆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和最受歡迎影片獎,杜海濱的《鐵路沿線》獲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特別獎,張以慶的《幼兒園》獲2004年廣州國際紀錄片大獎。2005年,田壯壯導演的《茶馬古道——德拉姆》獲首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最佳導演獎,并被評委會譽為“本年度最具國際水準的中國電影”。
由上述遠遠不全的統計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獨立紀錄片人的不懈努力和突出成就,他們秉持明確的紀錄片藝術理念,注重以平民視角來體現深厚的人文價值,而對同步錄音拍攝方式的堅持,則使他們的作品體現出一種實在的真實感,而再也沒有矯揉造作的痕跡。這不僅是當代紀錄片的發展趨勢,也是當代觀眾所樂于接受的方式,那些一看就虛假的作品人們再也忍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