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度這個詞源于戲劇,在電影藝術辭典中關于場面調度是這樣解釋的:擺在適當的位置或放在場景中。它用于舞臺劇,指導演對一個場景內演員的行動路線、地位和演員之間的交流等表演活動所進行的藝術處理。電影和戲劇在藝術處理上具有某些共同性,影視藝術中的場面調度則在舞臺戲劇的基礎上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補充和發展。就電影藝術而言,電影場面調度是指演員的位置、動作、行動路線及攝影機的機位、拍攝角度、拍攝距離和運動方式,包括演員調度和鏡頭(攝影機)調度。電視藝術自誕生伊始,就繼承和發揚了戲劇舞臺場面調度和電影場面調度的優良傳統,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適合自身特點的操作方式。總體而言,電視節目中除了電視劇等與電影有較強的共性以外,占有相當比例的新聞紀實類節目、現場直播節目等則與電影相比有明顯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在場面調度上也產生了一些區別。電視的場面調度,《中外廣播電視百科全書》是這樣解釋的:“場面調度是電視編導對一個場景內,演員行動路線、位置的轉換與移動的安排,通過人物的外部造型形式與景物的配置和組合,調動攝像機方位的運動,形成一幅幅角度、景別不斷變化的活動畫面,達到屏幕造型與藝術感染力最佳效果。”
電視的場面調度分為兩個層面的內容:
(一)攝像機的調度,是借助于攝像機鏡頭所包含的畫面范圍、攝像機的機位、角度和運動方式等,對畫框內所要表現的對象加以調度和拍攝。以獲得不同視角、不同視距、不同視域的畫面,表現所拍的內容和作者的意圖。包括攝像機的機位的移動和攝像機光軸——焦距和焦點的運動方式。
(二)人物調度,包括演員和被拍攝采訪對象在攝像機前位置的移動。電視的場面調度在電視劇和電視藝術類節目中,是由編導進行安排的。就電視節目的整體內容來說,電視場面調度中的鏡頭調度才是重點和關鍵,電視場面調度往往更注重于通過積極主動的鏡頭調度,去彌補人物調度的不便、不足或具體調度上的困難。以鏡頭調度為基礎,結合特定范圍內的人物調度,使得攝像機和被攝對象可以同時處于運動狀態,使得被拍攝的時空客體得以連續不間斷地表現,從而構成了電視的場面調度。
場面調度,適用于一切片種,但在非表演紀錄片中,如新聞類紀錄片、科教類紀錄片等場面調度的構成是對象運動既定情況下,隨機應變、當機立斷地采用某種適合表現要求的調度種類。如孫曾田的《最后的山神》,幾乎所有的鏡頭都是在三腳架上或通過編導調度完成的,可以說這類作品為“擺拍”“搬演”的代表作,后來該片在亞廣聯獲得紀錄片大獎。他的另一部作品《神鹿啊,神鹿》在第18屆北歐國際人類學電影節上也獲獎了,這說明場面調度在紀錄片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運用手法。對充分掌握對象活動規律的科教題材也應進行拍攝前的細致設計,而在故事題材、電視劇中,場面調度則與表演情節相聯系,若要取得應有的藝術效果,攝制中各部門對場面調度的深刻理解和與編導的積極配合具有決定意義。場面調度是影視藝術家體現創作意圖、揭示劇作思想內容的創造性的一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