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爾托夫的電影理念之外,他的代表作品《帶攝影機的人》更直觀地影響了后來一代代的電影人。它生動地詮釋了維爾托夫的電影理念,同時更奇特的是,該作品以其先鋒藝術無所畏懼的批判性,在精妙地展現蘇維埃現實的美好和電影眼睛強大無比的觀察力和表現力的同時,也無情地摧毀了維爾托夫自己所構造的電影眼睛的神話,從而在當時給他招來致命的詆毀,而在數十年以后,才又啟發了新一代的紀錄片人去創造嶄新的紀錄片新境界。
該影片包含兩個層面的敘事:一個層面是開頭觀眾入席和城市黎明的蒙太奇敘事,接著是人民工作與休息,進行體育運動和藝術實踐的幾個大段落,以此來表現蘇維埃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生動景象。另一個層面是以攝影師考夫曼從最開頭的出場,到不時出現在電影畫面中,再到依次穿插的剪輯師整理和編輯畫面的場景,首創了“自我反射”式的電影制作方式。此外,在電影展開過程中,維爾托夫還首次使用二次曝光、快進、慢動作、畫面定格、跳躍剪輯、畫面分割等多種前衛拍攝和剪輯手法,使得畫面拍攝及其編輯方法的實驗性遠遠超過了其敘事的完整性和主題的鮮明性,最終在整部影片的蒙太奇手法的出神入化運用中,將生活中的片段景象組成了一種既清晰又含混,既構成意義、同時又解構意義的奇妙的視覺形象之流。
顯而易見,“電影眼睛”的各種角度和運動方式的強力而逼真的觀察,在該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同時各種并列、聯想、拼貼等方式的蒙太奇剪輯方式也華麗地發揮著它們的組織和表意作用。另外,維爾托夫引以為傲的各種電影眼睛所特有的看的方式,如“加速、顯微、逆動、靜物活動、鏡頭運動,以及使用各種最出人意料的透視法”等也都在其中作了盡情的展示,無怪乎后來的研究者將這部電影看作是電影語言的教科書。但該片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還在于,它展示了維爾托夫的獨特的藝術個性。他雖然也與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一樣具有強烈的革命熱情,對電影蒙太奇語言等表達技巧同樣造詣極深,但他一直沒有在電影創作中像其他蘇聯電影大師那樣為了革命功利主義的實現而放棄自己的先鋒主義藝術理想。
他在電影中施展了自己的全部藝術功力來為蘇維埃的建設事業奮力呼喊,但同時他也利用一切機會來創造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真正的電影的最高境界。由此他就不能不將其在電影藝術的創造中所體驗到的真相揭示出來,不僅是現實生活的真相,而且是電影制作的真相。在后面這種真相中他顯然深刻地看到了其中的兩面性,即電影眼睛所看到的畫面既是最精確的真實,同時它也是最虛幻的影像,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各種拍攝方式和蒙太奇剪輯技巧的人工制作。如果觀眾對此一點都不了解,而制作者也諱莫如深,則電影這個影響力巨大的傳播和交流工具在達到制作者預期目的的同時,也必將產生難以預測的災難。既然革命運動的最終目的是建成每個人都能夠幸福生活的理想世界,那為什么不將所有的真相都告訴觀眾呢,包括電影自己的真相?現代紀錄片人在體會維爾托夫的這部經典作品時,或許都會有這樣的會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