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光效的分類有哪些
紀錄片中光效的分類有哪些?
所謂光效,是自然光和人工光在客觀環境里及畫面中產生的各種效果。它是影視表現時空現實的重要藝術元素。光效可分如下兩類:
(一)從技術角度分,有逆光、順光、側光、頂光等光效——紀錄片中光效的分類
1.逆光光效:在逆光照明下,既可以使被攝對象周邊形成美麗的光環,給人以清新、明快、活潑、可愛的倩影,又能使被攝對象產生強烈而突出的線條,給人以挺拔、剛健、有力的感覺。用于自然風光的表現,也能產生層次豐富、清新剔透的藝術效果。影片《菊豆》的人物主光和環境主光,基本是一種在逆光氣氛下的造型感,使環境空曠,人物突出。
2.順光光效:是指光線投射方向和攝影機拍攝方向相一致的照明光效。它使被攝對象較平均地用光,畫面形象上沒有明顯的明暗反差,影調比較柔和,光潔,能隱沒被攝對象表面凹凸及褶皺,能較好地表現景物所固有的色彩。
3.側光光效:是指主光源從被攝對象的一側,即光線投射方向與拍攝方向成水平角90度左右的照明造成的光效。受側光照明的被攝對象,有明顯的明暗面和投影,對景物的立體形狀和質感有較強的表現力。側光用于人物造型,給人以清新、柔和、多姿的美感。美國影片《苔絲》的人物主光和環境主光基本是一種在黃昏氣氛下的側光效果。
4.頂光光效:是指來自被攝對象上方的照明光效。在頂光下拍攝人物,使人面部突出的部位(額頭、鼻梁、額骨)更為突出,凹部的雙眼更加凹陷,使之產生反常的、奇特的效果。只有在需要對人物進行特殊刻畫時,才可采用這種光效。
(二)從美學角度分,有風格化的繪畫性光效和紀實的自然性光效兩種——紀錄片中光效的分類
紀實的自然性光效,又稱“寫實性光效”,追求自然光效的照明。就是根據劇本規定的地點、環境、時間、季節、燈具等,強調光源的投射方向,光源的強弱明暗變化,如實地再現其應有的自然形態的光線效果。晴天要有晴天的光線效果,陰天要有陰天的光線效果,電燈光、燭光、火光、日光、月光的視覺效果都不一樣,不能把陰天拍出影子來,也不能把白天的室內拍得比室外還亮,否則就失去了紀實美、真實美。
風格化的繪畫性光效,又叫“戲劇光效”或裝飾性光效,是指創作者為塑造人物藝術形象,烘托環境氣氛,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推動劇情的發展,抒發作者自己的心理情緒所使用的比較夸張的光效。這種光效運用時都應該以生活為依據,在此基礎上加以一定的夸張。例如電視文藝晚會中往往采用一些光束、光條、光斑、頂光等來處理人物和環境的假定性
的用光方法。這種光效,較多地帶有影視創作者的主觀色彩,用光考究,“舞臺味”較濃。但造型細膩、精美,富有立體感,裝飾性強。電視片《冬泉》的拍攝,其中有一組反映生活在我國最北的邊睡——洛古河的鄉村女教師在寒冷的冬天、在幽暗的燭光下批改學生作業的情景,因為單靠小小的燭光無法拍出主人公的輪廓來,為此燈光師設計了兩個輔助光;但由于自然燭光顯得過弱,難以突出人物伏案批閱時身體的疲憊狀態,而輔助光運用起來很難,為此燈光師反復設計了幾次輔助光,但總是出現影子,要么是燭光的影子,要么是人物在燭光中的光源、光感不到位,有些失真,經過多次的布光試驗,最終還是實現了這一場景的審美效果,找到了光感所具有的審美意蘊,較好地創造了作品所呈現的審美意境。所以,影視布光需要在寫實的基礎上創造和審視,從而達到藝術美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