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攝影、攝像中獲取畫面的先決條件,是創造畫面表現力的決定因素。利用光線造型,可以再現奇觀異景,強化對象特征,概括美化畫面,傳達情緒意境,以此更好地用畫面再現生活,再現自然。影視創作過程中對光線處理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在畫面造型處理中藝術地運用光線、色彩是影視藝術成熟的一個標志,完美的光線效果也成為影視導演和攝像師共同的追求目標。
紀錄片創作中用光的造型表現方法——紀錄片拍攝中用光的技巧
攝像者在拍攝場景中,在選擇確定攝像機機位、角度的前提下,運用攝構技巧和一些輔助設備,巧用光線的多種藝術造型方法對景物進行描繪,以創造出富有意境的鏡頭畫面。
(一)巧用光線加強屏面空間透視的造型表現——紀錄片拍攝中用光的技巧
影視攝像是在二維平面上反映三維現實空間,如果光線選擇不當,鏡頭畫面便會平淡無奇。光線決定著鏡頭畫面的影調和色調。畫面形象造型處理指利用不同的光線形式描繪物體的空間透視感、質感和立體感,突出強調主要場景和主要人物。強化空間透視首先要了解空氣透視的規律,即近處物體暗而深,遠則淡而淺;近處物體大,色彩飽和度高,結構特征明顯,遠處物體小,色彩飽和度降低,結構特征模糊。攝像中只要在平面上很好地表現出透視效果,就會獲得空間遠近的感受,幫助我們在實景拍攝中能動地建構屏面的空間深度。
1.選擇光線入射角,獲取理想透視效果
外景拍攝要想獲得理想的空間透視效果,一般可選擇較小的光線入射角度,這種角度易使晨霧、水氣、暮需等介質明顯,增強透視效果,同時亦表現時間概念和寫意效果。如果光線入射角大則不易表現空間透視。拍攝中,一天中的早晚時間,光線入射角低,能獲取最佳的透視效果。
2.確定光線方向,表現造型效果
一般而言,順光空氣透視弱,側光透視也不夠理想,逆光拍攝,畫面層次過渡明顯,物象具有鮮明輪廓,透視感最強,選擇早晚的逆光拍攝造型效果好,如適當加用輔助光,可彌補物象暗部的不足。
3.控制光線明暗比例,形成影調對比
攝像中有目的的通過光線形成影調對比,鏡頭畫面中在整體與局部的對比上,盡量形成近處景物對比強、暗、深,遠處弱、淡、淺,達到視覺感受空間的目的。
4.配置色彩冷暖,晨現空間深度
在同一暗色調的背景上,暖色給人近感,冷色給人遠感,可利用色彩冷暖再現真實的空間透視。還可加用藍色濾色鏡,加強空氣的透視效果,或加用偏振鏡以及深黃色、橘黃色、紅色的濾色鏡以減弱空氣透視效果,實現色彩正確還原,此外,霧鏡、柔光鏡也可加強透視效果,表達深遠空間。
(二)巧用光線加強物象立體形狀的造型效果——紀錄片拍攝中用光的技巧
在畫面形象造型處理中巧用光線,具有顯示被攝對象周圍環境、體現空間透視關系的作用,還能顯示被攝體的形態和突出立體形狀。任何物體存在于自然空間中,都占有三維空間,不同的物體具有不同的形狀與體積。攝像中只要在平面上展現出物體的兩個以上的“面”,就可塑造該物象的立體感。具體方法有:
攝像中選擇恰當的視點角度展示物體的縱深線條,可體現立體感。要力求表現出物體的多面。如斜側面拍攝比正面拍攝立體感強;近距離拍攝比遠距離拍攝立體感要強。
利用順光和散射光,物體表面能全面再現,但明暗變化小,立體形狀不夠突出;
利用斜側光能使物體表面有不同明暗變化,易顯示出物體的立體形狀,是表現立體感的一種有效方法。
弱光下被攝體表面明暗變化不大,畫面階調變化細微,易有質感;而強光下明暗反差強,物體結構面明顯,有較強的立體感。
逆光一般不利于表現物體的立體形狀,但若采用高于被攝體的拍攝方法,能表現出被攝體頂面局部的形狀,體現立體感。
利用最佳光線在被攝體表面構成光影的比例與變化,形成富有變化的受光面、陰影面和投影對刻畫物體的立體感更重要,同時還能較好體現物體的表面質感。
紀錄片《工地》是一部有關現實的紀錄片,鏡頭運用是以逆光、側逆光為主,順光、散射光為輔:逆光表現了鋼材本身的沉重感和沖擊力,順光和散射光能很好還原色彩的質感。早晚是我們最主要的拍攝時間,這時的光線特點使得畫面色調豐滿飽和,濃墨重彩,給人以油畫般的視覺沖擊,和逃離生活之外的夢幻感受。
(三)巧用光線加強物象表面質感的造型處理——紀錄片拍攝中用光的技巧
表面結構就是物體的表面質感,攝像中若能逼真地表達物體的質感,就極大增加畫面的真實性和可信性。不同物體具有不同的表面特征和不同屬性,它主要依靠光線來描繪和再現。
1.粗糙的表面結構,如老人的皮膚、干裂的土地、枯竭的河床、荒漠的草原和磚石、房屋等,這類景物宜用側光,它能使物體凸出部位照亮,凹處變暗,使對象表現的結構得到真實反映,對人物個性特征更明顯。
2.光滑物體,如油漆用品、絲綢織物、金屬用品、竹木器等,投射物體表面的光線是混合反向的,并按一定的角度形成柔和的閃光。因此,不能用直射光來造型,必須用散射光選擇合適角度照射,以表現質感的細膩。對鏡面物體的表現,宜采用散射光以突出鏡面物體的特點。
3.透明物體,宜采用側逆光,并使光線穿過透明物體,同時在物體的正側面給予柔和的輔助光處理,這樣可以使主體的輪廓和透明效果都能得到較理想的表現。一般不宜用過多光源,否則容易出現過多光斑,導致損壞畫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