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拍攝怎么運用色彩去創作
對畫面色彩的運用直接反映著影視制作者的意圖、構思和所要表達的主題。畫面色彩的一些處理方法與運用技巧有:
(一)確立畫面色彩基調,一種基調統領全篇——紀錄片拍攝怎么運用色彩去創作
確立色彩基調要以主題內容為依據,與主題思想、情緒氣氛的表達相吻合,以實現畫面的藝術效果。“影視的色彩基調包括兩個因素:一是空間因素:在一個畫面、鏡頭上的色塊面積;二是時間因素:基調色在整個影片中持續的長度。作為基調的色彩,必須在一個畫面、鏡頭上占有面積上的主導地位;同時,這種色調的畫面必須在整個影片的時間長度上占有主導地位”,以此實現色彩基調與影片的主題思想和情緒基調的統一。一種基調統領全篇指的是影片的整體保持同樣一種色彩基調。這種色調一以貫之的顯現,即是影片的重要的表意元素,更是影片整體的表情主線。紀錄片《俺爹俺娘》,影片的色彩基調基本上自始至終為黑色和黃色。
這種色調一方面是對于家鄉風貌的忠實呈現;另一方面,這種一以貫之的黑黃主色很好地展現了“俺爹俺娘”的“樸素”人生,也突出了“俺爹俺娘”的人物身份。即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淳樸農民,又是“我”心中平凡而又偉大的父母,也是樸素的傳統婚姻觀所維系的恩愛夫妻。
(二)畫面色彩對比與和諧的配置
色彩對比是影視創作常用的基本手段,可以突出畫面色彩的多樣性。對比宜產生動感,能有效提高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可采用冷暖色、互補色、色別、明度、飽和度、相鄰色等進行對比。要避免對比過于強烈、跳躍過大,可在畫面中配置一定的過渡色,如黑、白、灰消色或對比雙方的間色,映襯重點色彩,形成畫面色彩的和諧美。還可靈活巧妙地應用拍攝角度、光線等多種造型手段,形成畫面內各種色彩的和諧配置。紀錄片《輝煌六十年》第九集《走向復興》中,描繪奧運會來臨運用了這樣一個鏡頭:溫馨的晨光逐漸撐開夜幕的暗色,而這暗色恰似地震余痛中的心理憂傷,恰到好處的影調既小心得體地應和著國人的心情,又流暢自然地完成了由地震災難向奧運盛事的敘事轉變。
(三)建立畫面的重點色
重點色是利用色彩和面積的對比形成畫面色彩上的視覺重點。建立重點色可以起到突出主體,提升意境的目的。色彩布局首先要保證重點色彩在畫面位置和面積上具有核心地位。為了使重點色彩得到突出、鮮明的表現,應配置一些基底色彩,通過重點色彩與基底色彩的對比來強化、映襯重點色彩。此外,還需適當的過渡色彩使畫面的色彩構圖渾然一體。如在一幅遠景畫面中表現大草原上的牧羊人,蔚藍的天空和綠色的草場提供了大色塊的基底色彩,暗褐色的蒙古包和雪白色的羊群構成了畫面中的過渡色彩,而畫面的主體——牧羊人成為色彩構圖的重點色彩和視覺中心。
(四)畫面特殊色彩效果處理營造意境
拍攝中要達到某種藝術氣氛,需要適時地取得一些色彩的特殊效果。如攝像機白平衡設置色溫偏低,畫面偏暖;白平衡設置色溫偏高,畫面偏冷。調整白平衡,選擇彩色卡片,在光前、鏡前加裝濾光片,造成色彩偏色,使畫面在外景拍攝的同一光源下產生不同的色彩效果,以此更好地配合影視作品主題、情緒、氣氛。也可采用“虛實結合,以虛帶實”的方法,強調平光照明下固有色的配合,對色彩進行夸張與變形處理,形成特定的主觀色彩效果。
畫面顏色和紀錄片的整體色彩不一致,就很容易引起觀眾的注意。如在《幼兒園》里,從練習數學心算的孩子熊經緯,到后來與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國際國內時事政治等項內容相關的一系列對話,這些畫面均采用了黑白藝術處理,有效增強了該部紀錄片的意境和藝術表現力。
隨著紀錄片創作實踐的發展,人們對色彩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色彩的合理運用成為了作品整體構思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感染觀眾的有力造型因素。色彩“不僅是影視影像還原物質世界的一種感光因素,而且是一種貫注了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的意識手段。它創造節奏、氛圍、風格,它也被用來展示和刻畫人物,甚至它也可以被用來表達思想主題”。紀錄片創作人員充分運用視覺文化的各種傳達方式和手段,在確保真實性、知識性、權威性、藝術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紀錄片的可看性,讓影像成為既可供欣賞,又具藝術魅力的佳作。